【摘 要】
:
应用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方法,探讨了四川广元飞仙关组一段烃源岩的沉积环境、母质特征及成熟度。结果表明:飞仙关组一段烃源岩中有机质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Ro约在0.6-0.8%之间;有机质输入具有分段现象,早期以藻类输入为主,后期渐变为细菌输入为主,但在所有样品均发现有少量陆源有机质的输入;沉积环境整体处于偏咸化、较还原的古环境,后期出现淡水化、较氧化的古环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表明飞仙关组一段
【机 构】
:
中国地质大学 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4 中国地质大学 研究生院 武汉 430074
【出 处】
:
2009盆地动力学与油气资源战略调查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方法,探讨了四川广元飞仙关组一段烃源岩的沉积环境、母质特征及成熟度。结果表明:飞仙关组一段烃源岩中有机质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Ro约在0.6-0.8%之间;有机质输入具有分段现象,早期以藻类输入为主,后期渐变为细菌输入为主,但在所有样品均发现有少量陆源有机质的输入;沉积环境整体处于偏咸化、较还原的古环境,后期出现淡水化、较氧化的古环境。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表明飞仙关组一段烃源岩是一套有机质类型好的成熟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
其他文献
当地壳发生局部皱曲变化,将发生一部分岩体膨胀,一部分岩体压缩,这会引起地电、地磁变化。中、强地震基本上位于地电、电磁率变化带附近,并靠近高阻一侧,这说明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坚固的硬夹层交界附近,并多数发生在硬夹层中。观测和研究地壳中电阻率、电磁的变化,也是预测地震发生的方法之一。以新地震理论,文献的数理方程而言,主要以地电、地磁异常区域而确定或修正皱曲半波长,地电、地磁异常程度而修正公式中硬夹层,软质
大量的观测表明,地震之前的电磁效应是确实存在的,大功率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技术(CSELF)比其它电磁技术在地震预测研究中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它可产生强大的、可控的人工源信号,可覆盖数千公里,信噪比高,可同时监测空间电磁场和地下电阻率的变化或异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四维地震监测。当在地震活动程度不同地区数千公里范围内布设监测台网(或台阵),同时接收同一个源的信号时,特别有利于识别和捕捉地震引起的异常现象。
本文在对比分析柴西七个泉地区已知油井上高精度CEMP和TFEM电磁反演成果与油气空间分布的基础上,指出TFEM电阻率反演剖面比CEMP反演剖面具有更大的垂向分辨率,在总体特征上与地震剖面一致。已知油气控制储量分布区对应的是三个高阻团块异常,而预测储量分布区主要对应的是上隆和团块异常。为了减少多解性,必须充分利用多种勘探技术成果,在综合分析多属性参数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较可靠的接近地质实际的勘探效
阐述了GPS同步瞬变电磁探测系统(ATEM-II)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及技术特点。针对油气田瞬变电磁探勘探中的勘探深度问题,采用GPS同步瞬变电磁系统大回线固定源装置,不受发射机与接收机距离及环境限制又可以提供很高的磁矩。对某油田水驱油界面进行了勘探,勘探深度达1千米,并根据层状大地模型计算视电阻率,给出初步解释结果。
在分析青海德尔尼矿区电磁法综合试验剖面的基础上,论述了电磁方法在调查外围隐伏矿体中的应用。利用激电扫面快捷圈定异常范围,继而采用主动场源的瞬变电磁、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利用电阻率异常差异来圈定具低阻特性的金属矿体,判定异常体的位置、深度、倾向。在时域、频域两种方法的相互佐证下,结合地质资料排除干扰,可有效降低多解性,为下一步地质重点工程提供资料依据。实践表明,研究成果与钻孔资料、已知矿体基本吻合
在长导线源的频率域可控源电磁测深中,浅层不均匀体在测点处所产生的静态位移已经被广泛研究并得到了很好的校正。根据互换原理,当浅层不均匀体在场源处的时也会存在着场源的静态位移。于是本文就通过三维模型,从模型的大小,埋深以及对水平电场分量的全区视电阻率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了不均匀体在场源处的静态位移的规律,指出了随着不均匀体的位置变化,场源的静态效应也随之变化.同时指出了不均匀体长度是场源长度的约5倍
近年来在西部油气新区勘探工作中,MT勘探成为油气前期勘探主要的技术手段之一。除发挥在短期内进行探边摸底、选坳定隆的作用外,配合地震资料进行主要目的层综合研究、综合分析也成为MT资料进一步发挥作用的方面。本文结合西部WW盆地MT勘探资料,主要就MT资料所揭示的超低电阻率异常分布特征进行了模型模拟分析,对石炭系目的层低电阻率成因进行了推测,为油公司确定新的勘探靶区提供了依据。
位于华北板块和华夏板块之间的扬子板块,属于东古特提斯洋中的一部分(殷鸿福等,1999),沉积-构造发展受古特提斯发展阶段控制。二叠纪也是中国南方显生宙以来第二次大规模的海侵阶段,其沉积作用不仅记录了海平面的升降,记录了盆地构造动力学的演变,而且也记录了古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本文重点根据野外地质露头剖面的详细调查,并结合室内分析,对扬子板块中二叠世的沉积相进行再研究,并试图重建中二叠世的古地理。
异常温压环境下的深部储层研究是当前石油地质领域的前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高温超压的琼东南盆地为研究实例,分析了其深部储层(>3500-4000m)的岩石学特征,在充分考虑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其异常温压对储层物性的重要影响:(1)高温或高的地温梯度加速孔隙度的衰减;(2)高温或高的地温梯度也可通过促进碳酸盐矿物溶解、烃类充注和超压发育来改善储层;(3)超压可保存一
储层物性是决定和制约油气成藏以及控制油气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十屋油田内已有钻井渗透率、孔隙度和含油气性的统计,研究储层物性与油气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该区属于低孔低渗的致密砂岩储层,且浅部物性好于深部。并运用物性与油气生产面积的叠和图,进行周边油气区带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