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ella灰岩微观孔隙结构和应变局部化的定量描述

来源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db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的研究中,Ji et al.(2012)发展了一套利用X光微米CT定量描述宏孔隙和微孔隙的方法,并将此方法应用于Indiana灰岩,成功的获取了宏孔隙的统计信息并且描绘出微孔隙的空间分布。相对Indiana灰岩,Majella灰岩具有更高的孔隙度。本文中,笔者将此方法应用于Maj ella灰岩,获取了完整样品的高分辨率(C4微米)微CT图像,用同样的计算流程对其进行了图像分类和形态学分析,获得了Majells灰岩宏孔隙和微孔隙空间分布,并比较了两种灰岩三维微观结构的异同。在此基础上,为了研究多孔灰岩的力学行为,笔者对五组Majella灰岩样品开展实验研究。从力学曲线上看,这五块样品有各自不同的破场、模式。还对每块样品在实验前和实验后扫描得到了微米CT影像,利用三维DIC技术获得了样品不可逆变形的空间分布,并从中提取了样品的变形局部化特征。研究指出:1,微CT技术能够较好的应用与多孔灰岩三维围观结构的定量分析;2,使用多层分类算法将Majella灰岩的微CT图像分为三部分,宏孔隙域、中间域和固体域,其中中间域的X光吸收系数落在固体域和宏孔隙域之间。结合已有的显微构造研究和双孔隙度模型,中间域是由嵌入在微孔隙区域的体像素组成。由于微孔隙域的固体或者孔隙部分的尺度都太小,不足以被微CT观测到,因此其灰度介于两者之间。通过线性映射,可以利用中间域的灰度值推测其局部孔隙度。3,与之前Indiana灰岩研究得到的结果不同,Majella灰岩的孔隙度较大,孔隙结构中包含有足够多微米尺度以上的成分,所以大部分宏孔隙内部连通,存在一个贯通整个样品的宏孔隙骨架。4,将三维DIC技术应用于Majella灰岩这种高孔隙度灰岩的变形研究中。分析揭示了Majella灰岩在脆韧性过渡的机制下高角度压缩剪切带的空间结构。DIC分析还指出,围压增高导致变形带的几何结构复杂化:从平面剪切带到弯曲的剪切带,再到分散的多重条带,最终应变局部化被完全抑制,破坏模式转变为分散的碎屑流。
其他文献
利用武汉多谱勒雷达和武汉暴雨所AREM模式资料,分析了湖北省2005年梅雨期的一次暴雨过程,得到:暴雨发生在条状回波带变宽的时候,位于2km上空切变线附近的中尺度气旋中,表现为强对流单体回波;强降水发生时,对流系统中有两个强上升运动中心,分别位于300hPa和600hPa附近,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单模态分布对上升运动的维持是有利的;环境风场并不能很好的控制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移动方向,中尺度对流系统向低
为进行长江上游大范围流域的面雨量预报以及多流域的面雨量对比分析研究,以08年长江上游三个主要流域的夏季面雨量为分析对象,对德国和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在流域面雨量上的应用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分别以德国和日本数值24小时降水预报产品采用常用的算术平均的方法应用计算各流域的日降水预报面雨量,将所得预报值序列和实际面雨量降水序列深入地进行了一些统计特征及变化图分析,将分析结果分流域、不同数值产品和月份进行了较
针对“碧利斯”、“圣帕”、2007年07月26日常德冰雹雷雨大风个例,对表征强对流天气的CAPE(对流有效位能)、S风暴相对螺旋度、全总指数、大风指数等物理量利用高分辨率WRF中尺度模式产品进行计算,发现:强CAPE范围能较好反映暴雨产生的大致区域,CAPE中心与暴雨中心相对应、其变化能反映暴雨天气过程的演变,冰雹和大风的出现位置处于CAPE梯度大值区;风暴相对螺旋度越大,对流层低层环境风状况越有
本文利用1978~2007a辽宁省59个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辽宁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的年平均雷暴日为28.1d,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从东、西部山区向中部丘陵、平原及沿海地区逐渐递减的特征。年平均雷暴日凌源地区最多,为37.4d;金州地区最少,仅为16.9d。其中朝阳、抚顺、本溪、铁岭、阜新、丹东北部地区(山区)年平均雷暴日为30.1~37.4d,属雷暴多发区;大连、丹东
湖南雷暴多发生于春季。本文从预报角度出发,对2009年春季两次大范围的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低层西南低涡是春季雷暴主要的动力抬升系统,地面辐合线、清晨出现大雾将加大对流出现的可能性;500hPa槽前1~3个经距的西南气流中且靠近干中心的干区内,未来12小时将有对流云团发展。本文同时分析了湖南春季雷电活动路径,相关特征量,找出适用于本地的阈值。这为湖南本地化的雷电潜势预报方
针对长江下游东段近18年的高水位过程,利用同期常规水文资料和天气图资料,以天气学原理、风暴潮原理和农历潮汐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经验统计分析,破译了影响东段各类型高水位增升值的主要因子,并研制出其预报方法和指标。事实表明:1.热带气旋风暴潮引发的高水位增升与热带气旋中心位置、等级、移动路径及其与东段的相对位置密切相关;2.长江上中游洪水下泄引发的高水位增升与迳流量和持续期密切相关;3.热带气旋风暴
本文依据断层相关褶皱几何学原理对龙泉山构造带二维地震剖面进行了密集解释,利用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约束了龙泉山地区的差异隆升时序.龙泉山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段和上下分层的特点.龙泉山构造行迹明显,呈NE-SW向,南高北低,轴部平缓,两翼倾斜,东西两翼各发育1 条走向逆断层,并且各包含5条区域断层,沿东西两条断裂带分别称为龙泉山东坡带和西坡带.
沉积盆地动力学的研究不仅需要多学科交叉,仍需要现代实验分析技术提供优质的实验证据.激光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LA-ICPMS),具有微米级固体微区原位分析的能力,使其能够实现单矿物同位素(如锆石U-Pb 定年,Hf 同位素等)和微量元素分析、全岩微量元素分析以及包裹体微量元素分析等,进而应用于盆地动力学研究.
本文分析湘西脉状碳沥青赋存的构造控制作用,湘西地区碳沥青的形成过程中,从烃源岩的沉积到生烃成藏,从古油藏的破坏到碳沥青的成矿均受构造控制。古油藏的赋存位置受古隆起、坳陷和背斜控制,赋矿断裂多发育在背向斜的一翼,并主要为与主断裂相交的小断裂,大断裂可能是破坏古油藏圈闭条件以及碳沥青成矿的导矿构造。矿脉与围岩界限清晰,在空间展布上受断裂严格控制,并呈明显分带性,在走向和倾向上厚度变化较大。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是四川盆地主要的烃源岩之一,本文重点针对重庆黔江区沙坝乡地区的龙马溪组页岩开展了核磁共振实验研究,通过研究目标储层页岩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理性质,分析评价目标储层页岩的开发潜力.通过对20块目标储层的页岩岩心进行核磁共振实验研究,发现不同孔隙结构的岩心,其横向弛豫时间T2谱有较大差异,总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单峰T2谱,左、右峰连续分布的双峰态T2谱及含有孤立右峰的双峰T2谱。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