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农作物洪涝灾害影响分析评估

来源 :第二届中国防灾减灾之路学术研讨会暨2015年天灾预测总结研讨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涝灾害是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产量造成严重危害,加强农作物洪涝灾害影响分析和灾害评估对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971-2014年福建省农作物洪涝受灾、成灾面积及其受灾比、成灾比作为洪涝危害程度指标,对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趋势进行统计诊断分析,采用统计概率分布函数拟合方法对不同等级洪涝灾害发生概率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近44年来,福建省平均每年洪涝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和成灾面积都超过农业气象灾害受灾、成灾总面积1/3以上,占农作物面积比例分别达到20.9%、9.3%,洪涝灾害已成为福建农作物主要和严重灾害之一.1971-2014年福建省农作物洪涝灾害随年代大体呈"少-多-少"的变化趋势,年际间变化波动大,总体呈线性略增,但表现不显著,1990年代农作物洪涝受灾比均值最大(13.82%),2010年代最小,成灾比变化也呈现相似特征;洪涝受灾比和成灾比都与年降水量成显著相关,并都呈成指数分布.轻度等级洪涝灾害发生概率风险最大(70%以上),中度等级风险次之(20%左右),极重等级发生概率风险最小(2%左右).福建省基本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农作物洪涝灾害发生,其中1990年代为农作物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年代.针对福建洪涝灾情,本文从技术服务、基础保障和社会联动层面提出农作物洪涝灾害防御决策建议,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借鉴与参考.
其他文献
在区域构造演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断层精细解释,开展了断层剖面样式和平面分布分析,系统总结了陆相构造的分布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高角度板状穿层逆断层,根据其组合特征共总结了冲起构造、逆冲三角构造等8种典型的构造样式;元坝中东部陆相构造演化主要受燕山中期以来的构造运动控制,大体可分为燕山晚期(K2-E)大型背斜构造主体形成、喜马拉雅早期(E2-E3)构造幅度大幅加强和喜马拉雅晚期(N1
测试了油井水泥石在不同荷载下的徐变值以及卸载后的残余应变,并评价了徐变对于固井水泥环长期密封性的影响.认为水泥环在套管长期挤压作用下持续产生徐变,当套管压力降低后弹性回缩,而水泥环由于徐变的产生卸压后存在残余应变,残余应变引起的拉应力超过水泥环与套管间的胶结强度而出现微环隙,引起水泥环长期密封性失效问题.
基于液-固两相流理论,气-液-固三相流理论以及相似理论和量纲分析原理,自主设计并研制了一套水平环空多相复杂流动物理模拟实验装置.该装置可实现对常规或低密度钻井液携岩环空复杂流动的可视化物理模拟.利用该装置开展了水平井环空气-液-固三相流动物理模拟实验,并针对气液体积流量比、钻杆旋转与偏心等因素对岩屑运移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岩屑运移起主导作用的是液相流量,气液体积流量比对岩屑运移
本文使用缩水甘油基十六烷基醚(GHE)与羟乙基纤维素(HEC)反应制备了疏水缔合改性羟乙基纤维素.考察了不同氘代溶剂体系进行核磁共振氢谱实验对产物结构鉴定的影响和改性产物的增黏性能.两种氘代溶剂谱图结果清楚地说明GHE成功接枝在HEC上,并进行了取代度的定量分析,经缩水甘油基十六烷基醚改性的羟乙基纤维素溶液黏度显著增加.本文研究成果对羟乙基纤维素疏水改性及其在油田开采中的应用有重要参考意义.
云南大理点苍山是大理冰期的命名地,保存有确切的末次冰期冰川作用遗迹.本文采用石英砂扫描电镜形态特征分析,对采自点苍山的末次冰期冰碛物进行了研究.对点苍山冰碛物石英砂表面进行扫描电镜形态特征分析,得出海洋性冰斗冰川和悬冰川的冰川石英砂表面特征及其频率.该冰碛物石英砂原始形态特征明显,符合近源堆积的冰碛物石英砂形态,并具有一定的流水作用特征.
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是地质公园建设、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和重要环节。商南县地质遗迹调查对申报金丝峡世界地质公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调查历时3年,查明了商南地质环境,对商南境内不同类型的地质遗迹进行归纳分类,查明了古洋盆地层及岩浆岩(体)剖面地质遗迹、板块碰撞缝合构造形迹地质遗迹、构造地貌景观地质遗迹、古生物地质遗迹、可溶岩地貌景观地质遗迹、溶岩峡谷地貌景观地质遗迹、瀑布景观风景河段等地质遗迹的
文章阐述了地质公园开放式景区的含义、原则和意义,并以广西罗城国家地质公园剑江园区为例,从公园的规划与管理、地质遗迹的保护、科普解说系统、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服务设施、安全性、管理经费等6个方面探讨了进行地质公园开放式景区预见性的主要问题.地质公园作为旅游景区的一种,将开放式管理模式引入地质公园景区的管理中来,对活跃区域经济和提高社区居民收入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着“保护地质遗迹,促进大众科普教育,拉
本文通过近年来在全球发生的几个M≥7.0地震的实例,介绍了扩展可公度性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该结果再次表明,世界上大多数大地震都发生在它们时间轴的可公度点上.这就为该地区未来大地震的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文中也指出,可公度性为地震预测提供的时间点只是个必要条件,由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个极其复杂的地球物理过程,精确的预测必须走多方法、多手段的综合分析之路.
2015年5月30日日本东京都小笠原8.5级巨震.事前,运用旱震关系、强震可公度中期信息预测法、强磁暴组合法、次声波、Kp指数、卫星红外热场等多手段多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对此次巨震做出从中期到短临跟踪预测(内部),取得了符合实际的预测.事实再一次表明: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但要为此付出极大的努力.
两次磁暴之间的时间间隔,延长一倍,可以计算出未来8级左右大地震的发震日期.本文介绍张铁铮1969年底开发出利用这种自然规律的"磁暴二倍法",在中国首次应用于发震日期的预测.本文作者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磁偏角异常二倍法",从1970年9月开始预测发震日期.20世纪90年代,作者在预测环太平洋地震带上8级左右大地震时,发现二个异常日期之间的天数,如果符合29.6天的倍数,与8级左右大地震发震日期有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