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驱动模型的河口含氯度模拟研究

来源 :第二届中国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828943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口地区咸潮上溯不仅影响周边的农业生产,而且还严重影响陆地淡水资源,因此分析咸潮上溯的规律以及对河口含氯度的模拟预测对河口地区供水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磨刀门作为珠江入海八大口门之一,是西江干流的主要出海口。近十几年来,用水量不断增加、上游来水逐渐减少,以及地形变化好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河口地区咸潮上溯越来越严重,本研究以磨刀门水道各水文站的实测资料对河口地区含氯度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以三水+马口前一天的上游流量、灯笼山日平均潮位作为边界条件,运用岭回归、随机森林与BP神经网络分别对平岗泵站日平均含氯度变化模拟建模,利用相关系数与纳什系数对模型的验证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得出BP神经网络所建的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出日平均流量、日平均潮位与日平均含氯度三者之间的映射关系。(2)对上游三水+马口前一天的流量进行降序与升序排列,下游边界潮位不变,以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模型来研究不同的上游流量对含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上游水电站采用降序泄水时可有效地抑制河口咸潮上溯。
其他文献
为了论证T76界面性质并探索碳酸盐岩层系中低级别不整合的识别方法,文章综合利用柯坪-巴楚地区露头和塔河地区钻、测井、地震资料来研究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内幕界面T76.在露头上,T76界面表现为岩相转换面,但在不同剖面的暴露强度存在差异.在地化数据上,T76不整合面之下碳酸盐岩地层碳氧同位素值出现明显偏负;Sc,Co,Ni,Ba,U,Sr等微量元素表现出同样的特点,而Li和V在T76界面之下富
对尼玛盆地古近系牛堡组岩石类型、岩性组合,古生物及露头剖面进行详细的研究,将其划分为三段,其中一段为砖红色、土黄色、黄灰色等厚-巨厚层砾岩夹杂砂岩,顶部见泥岩发育,见水平层理、植物化石,属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亚相类型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二段为紫红色中层砂岩、泥岩、薄层泥灰岩夹数层砾岩,可见底冲刷、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水平层理等沉积构造,属于三角洲-湖泊沉积环境;三段主要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湖面海拔3200m,四周为群山所环绕。从构造演化上看,该盆地属于典型的断陷型高原湖盆,且盆地周缘发育有丰富的沉积现象,对于我国陆相湖盆沉积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其中,在青海湖南岸发育有大面积的冲积扇-滩坝沉积体系,经过长期的野外考察,结合室内实验测试手段,总结出了该地区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和环境演化机制。并结合“风场-物源-盆地”沉积动力学理论,对该区域沉积环
黄河作为我国第二大河,平均每年携带的8.7亿吨泥沙进入渤海,巨大的泥沙来源为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物质基础.黄河三角洲潮坪沉积物主要由黏土质粉砂和粉砂质黏土组成,潮坪及水下三角洲沉积历史短并处于正常固结过程中.传统的沉积学理论指出:潮坪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会由于侵蚀和沉积作用使表层沉积物产生粗化或细化现象,但其内部粒度成分变化不大甚至不会发生变化.河口沉积物动力响应研究发现:入海沉积物在快
准噶尔盆地为新疆地区重要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中二叠统平地泉组(芦草沟组)发育一套陆内裂谷背景下的湖泊相砂、泥岩、灰岩、白云岩、凝灰岩互层以及它们的过渡岩石,是盆地内最主要的烃源岩和储集层。近年来,在火烧山地区平地泉组纹层状暗色泥岩、泥晶白云岩中发现了一类特殊的白云岩类型,该类白云岩发育类似火山岩的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含铁碳酸盐矿物、黄铁矿,偶尔可见硅钡钛石等,在岩心标本上以“树枝状”或“雪花
东濮地区奥陶系沉积相展布规律不清严重制约了资源的勘探开发。以露头、岩心、薄片、测录井等资料为基础,依据地层岩石、古生物、沉积结构、构造等特征,对东濮地区奥陶系沉积相进行精细研究。将奥陶系划分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三种沉积亚相及十一种沉积微相,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的奥陶系各沉积期沉积微相平面图,为储层发育有利沉积相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进而耦合海平面变化和沉积微相分析了沉积演
桩西地区位于沾化凹陷东北部、孤北洼陷北侧,包括桩西、长堤潜山披覆构造带、孤北洼陷带和埕东北坡四个构造单元,是夹持于孤岛潜山、埕岛潜山、长堤潜山和埕东凸起之间的一个负向构造单元。勘探现状表明,沙二段砂体是研究区主要勘探开发层系。综合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录井及分析测试资料,总结了岩性、沉积构造、粒度、测井曲线等沉积相标志,从单井沉积学分析入手系统研究了沾化凹陷桩西地区沙二段的沉积相类型及分布规律。
东营凹陷沙三下—沙四上段是细粒沉积岩发育的主力层段,细粒沉积岩类型多样。通过岩心观察、薄片分析、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成分分析、有机碳分析、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技术,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沙三下—沙四上亚段半深湖—深湖相细粒沉积岩进行岩相研究,同时应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沉积环境演化分析。结果 表明:沙三下—沙四上段半深湖—深湖细粒沉积岩共发育11种岩相类型,其中以低有机质块状泥岩、中有机质纹层状/
通过对山西柳林沙曲矿区43口钻井以及成家庄、招贤2条剖面的精细研究,结合岩性标志、古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测井特征,在研究区本溪组—山西组识别出3种沉积相,即障壁砂坝—泻湖相、碳酸盐潮坪相和浅水三角洲相,以及8中沉积亚相和和17种沉积微相。障壁砂坝-泻湖相主要发育于本溪组和晋祠组;碳酸盐潮坪相普遍发育于本溪组、晋祠组和太原组,尤其太原组广泛发育开阔潮下沉积,且碳酸盐岩厚度和规模逐渐加大,即海侵规
自有卫星记录(1979年)以来,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海冰开始发生剧烈变化,进入快速变化期。在此期间,大气水汽等能量的经向输送变化被提出作为中纬度和北极地区相互作用及变化的重要表现。本文根据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1979-2015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统计了北极圈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