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正德、崇祯《瑞州府志》编纂的继承与创新

来源 :第四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xiao88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明正德《瑞州府志》和崇祯《瑞州府志》的诸种比较,展现地方志书编纂的继承与创新.首谈明代地方志编纂的历史背景,接着从编纂的指导思想、组织人才、体例结构、继承创新、述而不论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其他文献
《庄子·在宥篇》的记载中崆峒山就以"黄帝问道"之地而闻名,后世更有"道源圣地"之美誉.然而直到唐代崆峒山才有宫观出现,也因此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崆峒之争.从唐宋时期对崆峒山的重视,以及当时各地的崆峒山营建,可以看出此时崆峒山文化特点呈"仙道"与"问道"主题而展开.
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中的尊神,笔者从大量有关资料中梳理了她演变的巫、仙、神三个阶段.指出西王母演变的过程实质是古代民众心理及造神运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王母形象从不食人间烟火的狞厉,不断贴近底层民众精神心理,越来越具备德性力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文化符号编码沉积为文化文本,形成庞大的"文化生态群落",影响到后来的民俗、节日、地名、水名等.
目前的西王母研究主要集中在上古神话、历史地理、信仰流变、图像艺术等几个方面.本文则从泾川西王母信仰的一个侧面,关注西王母信仰流变中的诠释与附会问题,发现汉武帝会见西王母的神话并不是泾川西王母信仰流行的原因,泾川的信仰来源于至少汉代已有的传统,因此把泾川王母宫的创建归因于汉武帝,是基于文献能够诠释信仰,却忽略了文献对信仰的附会.
文章叙述了2015丝绸之路与泾川文化学术研讨会的筹备工作,在充分考虑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与当下国家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宏观政策,探讨泾川在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作用和未来发展潜力,通过一次有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对丝路上民族、语言、宗教等古代文明的深入探究,有助于解决当下存在的民族、宗教问题,更能对宏观的国家安全战略做出有益贡献。
所谓"府兵制"是西魏时代创始的,也是产生隋唐世界帝国的原动力.这种说法是真的吗?假如这是事实的话,它具有什么意义呢?在日本最先研究"府兵制"的滨口重国氏,他认为"府兵制"是兵民一致的征兵制度:只要农民去当兵的话,就可以免除租庸调,对当朝可以少支薪水,更多的招征兵士.后来,气贺泽保规氏不但对北朝时的"府兵制"它有着只有兵民分离状态,做出了明显的说法,而且谷川道雄氏也对唐朝的"府兵制"做出了:从表面上
作为一种民族传统节日的重阳节,作为延续着中原地区独具当地文化特色的文化存在,能够依然活跃在这片古老的热土上,需要人们去珍视、去发扬,进而为民族传统节日的发展,为文化立国战略发挥出应有的历史价值.文章就重阳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的模式和途径提出一些建议,包括统一规划,打造重阳文化生态园,打造精品,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弘扬重阳文化精神,打造老人社区等。总之,重阳文化产业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对重阳文化精神的深刻理
现在看方志发展史专著,很少述及岭南情况,可能因为研究者眼光,只限制于岭北乃至所居地域,往往对岭南有所忽视,乃至漠视.岭南特别是广东的方志,发展之早及数量之多,并不逊色于他处.今将广东旧志编修纳入方志发展史视野之下进行研究,分别分析了标新立异的东汉杨孚《南裔异物志》、堪称典范的元大德《南海志》、堪称名家的黄佐等人以及在特殊背景下编写的旧志,表明广东在方志发展史上,有其贡献与特色,希望为后来有心发掘整
晚清(1840-1911年)是中国历史从古代向近代过渡的重要转折阶段.虽然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内争、外患不断,但地方志书的编纂并没有中断,仍然有序进行,其中广州地区现存志书10部.通过对这些志书的分析,可以看到,晚清时期地方志书编纂特点鲜明:既遵循旧制,继承前志的体例,又富有创新,翔实地记述时代的变革.特殊的历史时期造就了晚清方志的特殊价值:一是地方志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清代方志向民国方志的
文章从悠久独特的建置史、丝绸之路的兴盛、以及敦煌文献三方面分析了甘肃历史文化对历代方志的编修工作的影响。甘肃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地处黄河上游,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在秦文化、丝绸之路文化、敦煌文化、多民族文化和边塞文化的熏陶下,甘肃早期方志纂修一是起步早,二是名志多,三是地域色彩浓厚.因此可见甘肃的历史文化对方志编修有着独特的影响。
清代地方志受到经世致用思想、清廷寓禁书于修志的用意、乾嘉考据学的兴起、章学诚方志学的建立、西学东渐等因素的影响,而趋于成熟、完备.这其中既有体现唯物主义、经世致用思想的进步一面,也有体现封建专制文化积淀愈深而过于守旧的一面.探寻清代学术思想与方志发展的关系,得到了启示,在清廷所实行的文化专制主义统治下,从寓禁锢思想于修书到考据学的兴起,几乎影响了整个清代的学术思想和方志领域。经世致用思想成为清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