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切和投喂量对拟穴青蟹仔蟹生长和蜕皮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来源 :第十届世界华人虾蟹养殖研讨会暨2016年中国河蟹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mingsh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蜕皮激素及蜕皮激素受体(Ecdysone receptor,EcR)在节肢动物蜕皮、附肢再生以及繁殖等生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本实验对发育同步的拟穴青蟹2期仔蟹(C2)进行自切和不同食物量投喂处理,探究自切、投喂量以及两者交互作用对仔蟹生长发育以及相应EcR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自切和不同投喂量能够显著影响青蟹仔蟹的蜕皮间期、蜕皮成功率、C3的壳长、壳宽以及体重,同时对蜕皮间期有明显的交互影响。
其他文献
MBP(甘露糖结合蛋白)是一种存在于中华绒螯蟹血清中的c型凝集素.MBP通过结合病原生物表面的甘露糖等糖基受体调节吞噬作用,在机体的固有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研究其在侵染及免疫方面的功能,克隆了MBP这个基因,分析核酸序列可知其全长为1154bp,开放阅读框(ORF)为915bp,编码304个氨基酸,并将MBP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表达载体中表达,以纯化后的MBP重组蛋白作为抗原免疫
P450酶的诱导激活在生物应对外界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物(POPs)时,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在脊椎动物中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是P450家族酶的激活剂,在生物应对外来物质过程中介导了AHR-P450解毒途径,但其是否也在无脊椎动物体内发挥相同的作用?还没有明确的定论。
围食膜蛋白是构成围食膜的重要成分之一,在围食膜功能发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以前期已获中华绒螯蟹围食膜蛋白基因的部分序列为基础,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获得了两种围食膜蛋白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命名为Es-peritrophin1和ES-peritrophin2.结果 显示,Es-peritrophin1和ES-peritrophin2基因cDNA序列全长分别为855bp和1611
中华绒螯蟹,简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蟹类,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卵巢发育问题将严重影响其经济效益。雌二醇(Estradiol,E2)作为甲壳动物体内最重要的活性雌激素,在卵巢发育和卵黄发生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其在河蟹体内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免疫荧光技术系统研究了河蟹卵巢发育过程中E2在卵巢、肝胰腺、神经组织(胸神经团、脑神经节)中的分布和变化。结果 表明:(1)卵巢中E2的免疫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种类,颤抖病是中华绒螯蟹中最为严重的病害,王文等前期研究证明颤抖病的病原为一种螺原体,并正式命名为中华绒螯蟹螺原体(Spiroplasma eriocheiris),该病原还可以感染新生小鼠,引起小鼠白内障的病症.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建立S.eriocheiris了体侵染脊椎动物小鼠3T6细胞模型,且证实其ALP41在侵染河蟹血细胞
会议
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中华绒螯蟹仔蟹光感受器在光适应和暗适应下的形态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仔蟹的光感受器为复眼;仔蟹的复眼由小眼组成。中华绒螯蟹仔蟹的复眼在光适应环境下,色素颗粒增多,感杆束边缘排列凌乱,膜下组泡囊较大,感杆束周围的胞质不均匀;胞质中含有大量的板膜体和多囊体,多囊体内的小囊泡数目较多。仔蟹在暗适应的环境条件下,在小眼近端细胞中的多囊体、线粒体、板膜体数量比远端多,多囊体的直径
Sec途径(分泌途径,Secretion pathway)是蛋白质转运的主要途径。其中,SecA ATPase是蛋白质转运途径中的“动力泵”,它通过ATP的水解循环驱使蛋白质前体穿过细菌内膜。为了研究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分泌蛋白的功能,我们克隆了SecA这个基因,分析核酸序列可知其开放阅读框(ORF)为2391bp,编码796个氨基酸,SecA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BL21表达载体中表达。本实验运用Pul
松果体是脊椎动物中褪黑激素的合成分泌的主要部位,且此激素的分泌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性。本文初探了中华绒螯蟹褪黑激素分布的主要组织及其节律性,以期为褪黑激素在中华绒螯蟹体内生理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采用ELISA的方法,测定并比较了中华绒螯蟹的眼柄、肝胰腺、肠道、胸神经节和血清中褪黑激素在昼(12:00)和夜(24:00)的浓度,并比较了褪黑激素在各组织中的雌雄差异。
中华绒螯蟹螺原体(Spiroplasrna eriocheiris)是一种新型水生甲壳动物病原体,给虾蟹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为了更好预防和检测该病原,本实验室前期利用螺原体总蛋白制备的多抗初步建立了免疫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方法,但灵敏度不是很理想,为提升灵敏度,本研究进行了一步探讨和改进.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找到中华绒螯蟹螺原体基因组中具有跨膜结构域的基因序列ORF313.
为探讨中华绒鳌写蜕皮过程中肌肉生长机制,采用石蜡切片、电镜技术及生物化学方法,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为对象,研究了其蜕壳过程中螯足闭螯肌肌肉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显示:在蜕皮间期,螯足肌纤维充分伸展,多核,横截面呈不规则圆形或者多边形;肌原纤维排列有序,具有甲壳动物骨骼肌的典型特征,A带、I带及肌质网、二联体、线粒体等细胞器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