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对镍基高温合金的危害及其电渣脱硫实验研究

来源 :2012年全国电渣冶金技术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vb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硫元素在镍基高温合金中的作用机理和危害进行总结,表明硫在镍基高温合金晶界处的偏聚促进了晶界的弱化和扩散,另外高温下硫具有强烈的表面偏聚作用使基体表面氧化膜剥落引起基体表面开裂.为进一步降低镍基高温合金中的硫含量,分别进行了大气下、氩气氛保护及氩气氛保护下向渣池加钙精炼三种工艺条件对GH4169脱硫效果影响的电渣重熔实验。结果表明,大气下重熔时脱硫效果明显,硫含量由18 ppm降低到6 ppm,渣中的硫通过气化反应脱除;氩气氛保护不利于电渣重熔工艺的脱硫,硫含量降低到7 ppm后提高到9 ppm,熔渣中的硫不断富集;氩气氛保护下通过向渣池加钙后,熔渣中钙元素能够对合金进行脱硫且脱硫率显著提升,合金中硫含量随钙含量的增加而减少,重熔结束时硫含量降至3 ppm.
其他文献
多包接收可以让接收端同时接收多份数据而不会产生冲突,可有效提高无线网络吞吐量。多包接收属于物理层实现技术,要充分发挥该技术的性能,需要在链路层和网络层建立适合多包接收的传输方案。在多跳无线网络中,建立了基于多包接收传输方案下的跨层优化模型。该模型是一混合整数规划模型,一般不可能在多项式时间内求解。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贪心算法求解策略的多包接收求解模型,该模型通过反复迭代不断寻找更优化的值,而每次迭
针对USB存储设备身份认证机制容易被旁路,数据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的问题,本文给出了安全USB IP核结构,设计了USB系统的身份认证协议,实现了在硬件接口层响应主机端身份认证请求的安全USB IP核。实验结果表明,该安全USB IP核能够为USB设备上层功能层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服务,安全性高。
不确定描述逻辑知识库扩展了传统的描述逻辑知识库,在不确定描述逻辑关键性问题中,有一大类问题是关于求解公理的概率上限和下限。本文在蚁群算法的基础上,基于不确定描述逻辑领域的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信息的蚁群算法,进而将其应用于求解上述的极值问题,并讨论其关键性参数的取值。最后,通过一个医学本体案例,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基于语义信息的蚁群算法的有效性。
动画产业的迅速发展增大了对新动画角色模型的需求,新动画角色的网格以及动作数据的采集困难和重用率低却成为了发展的障碍,数据融合技术能很好的弥补这个不足。目前主流动画角色模型的处理软件都是商业软件,平台底层不透明,增加了数据融合计算的难度,为此,本文为动画角色的数据融合计算设计并实现了模型的处理平台,在基础数据层的支持下,整个平台模块化实现,并支持算法库功能,方便了用户进行算法的设计和应用开发。
双电渣冶金工艺起步于1962年,已成功地应用了半个世纪,具有显著的优点,最近,利用双电渣工艺又开发出了一系列的高端金属材料。
本文论述了功率对电渣锭表面及内部质量的影响,介绍了鄂钢20t板坯电渣炉投产以来的供电制度摸索过程,总结了对于不同钢种功率摸索的一般方法,并分析了造成重熔过程中炉口功率不可控的原因以及解决炉口功率不可控的方法。
本文针对ANF-6渣电耗较高、污染严重的缺点,设计了一系列低污染、高电阻的CaF2-CaO-Al2O3-MgO-SiO2五元渣系,并测量了渣系的熔点,从中选出了适合生产的新渣系。通过现场工业试验证明,该渣系节电效果明显,电渣锭中元素分布均匀,夹杂物分布弥散,尺寸绝大部分位于0~5μm之间。
电渣重熔过程中,恒定的熔速控制技术是获得高质量电渣产品的关键因素。熔速的波动将导致钢锭的凝固结构发生改变,成分均匀性、性能和后续的操作过程受影响,最终影响产品的质量。控制重熔过程中的变化趋于最小、维持凝固过程中稳定的热环境、维持电极底端和熔池之间的间隙(极间距)恒定且合适。恒熔速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系统的控制能力。本文简述了电渣重熔中的三种控制技术的特点:传统方式控制(恒电流、恒电压、恒渣阻、功率递减
为解决钢锭长度较小和小直径钢锭生产效率低问题,东北大学通过十年来的努力,就电渣连铸技术的三种供电方式均做了生产实践,实践证明在选择供电方式时要充分考虑具体产品、电渣炉功能、投入产出等因素。另外,细长型电渣锭按照普通电渣锭使用,只能发挥其成材率高、生产效率高的特点,如能用到棒线材产品或管坯料领域,其优势明显发挥,市场广阔经济效益巨大。
本研究分析了1Cr18Ni9Ti不锈钢电渣重熔过程中Ti烧损机理和相关影响因素,提出了抑制Ti烧损措施。通过自耗电极打磨、优化渣系、渣量、适当降低摆动、气氛保护、适当提高自耗电极中的Ti含量和加Al粉等措施能有效降低Ti的烧损,生产出Ti成分合格的1Cr18Ni9Ti产品。但1Cr18Ni9Ti电渣重熔过程进一步控制Ti的烧损量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