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强震动数据反演的汶川地震破裂模式研究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ze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地震是一次典型的凹凸体破裂模式,即由于一个高强度凹凸体的存在,阻碍了滑动在沿破裂前缘发展,而是在这个不规则的凹凸体周围产生中等的滑动量,直到应力积累达到这一高强度凹凸体的破裂极限,主要的滑动分布才迅速在凹凸体内部形成,并发展成为地震能量释放的主要来源;这几乎是一次教科书式的凹凸体破裂模式。
其他文献
本文认为上下左右行波分解成像条件可以有效的解决假象问题,但需要额外的计算时间。这些因素导致逆时偏移比较昂贵。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仅在目标成像区域内进行源波场重建与上下左右行波分解的逆时偏移方案,来达到降低逆时偏移成本的目的。
本文研究了变步长高阶有限差分叠前逆时偏移成像方法,在保证偏移成像质量的前提下,可以有效地提高计算效率,减少存储空间。通过模型试算及实际应用表明,变步长高阶有限差分逆时偏移有效地解决了近地表低速资料的逆时偏移成像精度问题,与全区域都采用小空间步长和时间步长的常规算法相比,既提高了计算效率,又保证了波场计算的精度和偏移成像的效果,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方法。采用双倍变步长算法计算效率就可以提高2~3倍。另外
本文通过在频率域使用可变网格数值算法计算射线参数和单频波场,发现对于单频波场的计算,网格越细越好。频率越高,使用的网格应越细;对于射线参数的计算,网格并不是越细越好。频率越低,使用的网格应越粗。此外,要想有效地压制数值频散,网格的选取不仅要满足频散关系,还要使网格间距的变化尽可能光滑连续。
本文利用GPU(Graphic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并行加速叠前逆时偏移成像算法中地震波场正反方向传播和相关成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传统CPU串行计算逆时偏移的计算效率。
本文实现了基于速度—应力交错网格高阶有限差分变网格正演模拟,可在空间双方向上进行网格步长的任意奇数倍变化。并且在过渡区域的波场传递时引入了Lanczos滤波方法,得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和其他方法对比发现,本方法在大采样数目下依然十分稳定,因此这有助于对地下深部局部构造的精细研究;此外,本方法在减弱由于网格步长变化而引起的虚假反射方面也具有较大的优势,即使在跨数量级网格变化倍数(11倍)下,本方法仍
本文提出了时移坡印廷矢量技术,并将其应用到逆时偏移角度域成像中。并且,本文也将该方案与常规坡印廷矢量的效果进行对比。实践表明,时移坡印廷矢量无论在模拟还是在分角度进行成像方面,效果都比常规坡印廷矢量有较大的提高。
本文提出进行自适应网格的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短路径算法的射线追踪。为了验证此方法的实用性,对不同的模型,进行了试算,模型1是水平分层的地层模型,每一地层中的速度是均匀分布的;模型2是起伏变化的地层模型;模型3是在模型2的基础上,每一层的速度分布是随机变化的。计算结果表明,此方法实用性很强,计算也较稳定。比常规的规则网格方法,精度得到了极大提高。
本文通过对基于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的Biot方程正演模拟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和分析,得出了双相介质物性参数中孔隙度、粘滞系数、渗透率和祸合附加密度对快纵波、横波和慢纵波三种波的影响:随着孔隙度的增大,三种波的速度都减小,振幅增大;随着粘滞系数的增大,慢纵波的振幅逐渐减小,对快纵波和横波来说,粘滞系数的变化对其振幅和速度的影响较小;渗透率的变化对慢纵波的影响比较大,对快纵波和横波的影响较小,慢纵波的振
本文介绍了地震热异常多参数方法:首先需要对不同时空分辨率、不同观测模式的多源数据进行选择;其次基于统计学知识建立一个统一的数据挖掘方法对各参数进行一致的时间序列与异常指数时空演化分析,以提取与构造活动与孕震过程有关的异常信息;最后对统计方法得到的个参数异常指标进行多参数交叉检验。本文运用该多参数方法分析了2008年3月21日于田7.3级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7.9级地震及2010年9月3日
本文利用ERS-1/2SAR Tandem数据,采用InSARS技术从中提取普若岗日冰原的冰流速度,通过数据处理生成冰流速度图。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并与其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初步结果表明,普若岗日冰原的冰流速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东部区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冰川运动,冰流速度较大,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冰川流动速度,则较为缓慢;平均冰流速度约为0.07米/天,东部地区的最大冰流速度为.012米/天;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