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文学史编纂——关于华文文学研究现象的一种考察

来源 :第十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123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笔者对近两三年来断断续续搜集的华文文学史,以及相关研究资料进行仔细阅读、归总时,不禁感到了一种惊诧,在华文文学学科初创的这短短20年中,华文文学史的编纂可谓取得了辉煌成就,出版了许多关于华文文学的通史、简史、断代史、分体文学史、国别史、流派史、区域史,以及各类"准"文学史,如史论、史稿、概观、概要、概览、教程等等.在这20年间,平均每年出版3至4部华文文学史.本文论述了华文文学史的编纂受人器重的原因。
其他文献
苕溪渔隐,又叫苕溪渔叟,别号,真名叫范锴,乌程南浔镇人。《南浔镇志·人物志》从范锴的先祖明祭酒范应期开始,到范锴哥哥的儿子范来庚,都一一作了介绍,使我们知道,这一家族,世代都是书香门第。但传中一未提到范锴还有红学著作《痴人说梦》;二没有指出范锴的生卒年。本文对范锴的家世出身、生平经历、诗词创作,红学研究及其成果进行了研究、评介。
王伯沆(1871-1944),名瀣,字伯沆,祖籍江苏溧水。曾一度为上海某局编书,后应聘南京陆师学堂国文教习。从1915年起在南高、东大、中大执教数十年,抗战胜利前夕病逝南京。辛亥革命以后,对(红楼梦》继续进行评点,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的要算王伯沆了。本文从以下方面论述:一、对《红楼梦》思想主题的认识。二、关于《红楼梦》的情节结构。三、对词语与典故的考释。四、关于作者与版本的探讨。五、王伯沆评点的评价
本文对《纂注杜诗泽风堂批解》与诸家注杜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认为,泽堂通过自己对杜诗的研读,能针对各家注,特别是“稍优”的赵次公、蔡梦弼、黄鹤及刘辰翁等人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无论是对诗歌的写作时间还是诗中历史事件的分析,还是对诗歌的解读,都有自己的判断与理解,虽偶有不够精准之处,但更多的是精彩的论断,应引起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本文对中古音乐新声与文学新变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音乐新声的特点、中古音乐新声的观念演化、音乐新声与文学新变的互动、音乐新声对文学新变的反制作用等进行了阐述。
唐诗文献中,韩琮、韩溉、韩喜三人一字题的七律咏物诗,存在着重出互见情况,由于文献阙如,此前未见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根据五代徐夤集中存在次韵诗的事实,推断存世文献中题为韩溉、韩喜的单题诗均为韩琮所作,并对该诗的传讹情况进行了梳理,以期对古籍整理有所助益。
《诗经》是诗,是文学,汉代起成为经,据王应麟《困学记闻》,《诗》在汉初早于诸经置博士列学官。二千余年来的诗经学,主要是义理和训诂的讨论。清代是经学尤其是诗经学的鼎盛期,异彩纷陈,学者大多谨严慎密,引据赅博,较诸汉、宋,后出而转精。清代的《诗经》学者中,若论能超脱门户,不大卷入派系家法之争者,今多推崇姚际恒(1647—17157)、崔述(1740—1816)、方玉润(1811-1883)等。本文探讨
关于"诗言志"问题,已有众多论述,本文补析,主要从礼仪制度的层面来立论,内容涉及三点,一是志有"标识"之义,即是说,所谓"以诗言志",就是将"诗三百"当成一种标志来看待,是将其作为一种礼仪制度中区分等级的标记徽帜用以规范人们的礼仪行为。二是"志"作"情志、怀抱"解时,应用在各诸侯国及大夫间的交往中要区分所表达的是群志还是己志、是公志还是私志。三是所谓"赋诗断章,余取所求"并不能完全"随心所欲",它
与西方人对时间的覃思相比,中国哲人更早开始了对于时间的妙悟。孔夫子从黄河滚滚东去不舍昼夜领悟到时间的永恒,庄子以"白驹过隙"喻指人生的短暂。这种对时间的诗性感受方式,从一个侧面映照出中国哲学的诗意与情趣。追溯哲人的诗性思考,我们会发现《诗经》的导源作用。《诗经》以诗歌的形式传达了先民对于时间的感受与思考,从中可以谛听到个体意识由蒙昧朦胧向觉醒迈进过程中坚实的足音。
《诗经》中14处写到卜筮,这些韵文语境中的卜筮叙写,是对先秦卜筮文化的重要补充,同时对复现先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原生态,对阐释《诗经》的原旨,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卜筮"是解读《诗经》的一个"新窗口"。
本文详细论述了欧阳子的小说追求讽刺和反讽审美风格时所运用的叙述策略,以及叙述结构的创造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