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马立克氏病病毒原癌蛋白MEQ的病毒miRNA的筛选及鉴定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三届全国禽病分子生物技术青年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25158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是引起家禽免疫抑制和肿瘤病最重要的病原之一,其早期感染宿主后可最终诱导感染鸡产生T 细胞淋巴瘤。至今,在MDV 编码的众多蛋白中,仅MEQ 蛋白被认为是MDV 的主要致瘤蛋白。
其他文献
将本实验室保存的一株La Sota 病毒用有限稀释法接种鸡胚进行纯化,连续传代五次后筛选到一株高血凝效价的纯培养克隆株,命名为La Sota C5,并对其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克隆株与亲本株在生物学特性与基因序列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参照La Sota C5 株全基因序列单酶切位点,用RT-PCR 的方法将基因组分8段扩增,按照病毒基因组的结构顺序,将克隆片段定向插入到TVT 转录载体中,成功构建含有病
IFN 调节因子(interferon regulation factor,IRF)家族在IFN 的诱导表达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近来研究表明IRF-7是诱导IFN表达的最主要的调节因子。病毒dsRNA可被宿主特定的Toll 样受体识别,由IRF3和IRF7介导产生干扰素,在宿主抗病毒感染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宿主又可利用NF-κB信号通路控制的免疫系统抵抗病毒的感染。
会议
本研究旨在研究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NDV)对于鸭的致病性,以明确鸭在NDV 流行病学中的作用.选取两株鸭源基因Ⅶ型NDV 流行株,以0.2 和0.5ml 剂量分别通过滴鼻或肌肉注射对商品鸭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同时用0.1ml 剂量通过滴鼻感染SPF 鸡.试验结果发现SPF 鸡用两株NDV 攻毒后表现气喘、流涎和拉绿色稀粪等症状,并于3-6 天100%发病死亡,而实验鸭用两株NDV 攻毒后未见明显发病
本研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 检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广西分离株GX-YL5 人工感染健康非免疫雏鸡后不同时间气管黏膜和哈德氏腺中与天然免疫相关的Toll 样受体TLR2、TLR3、TLR6 和TLR7 的mRNA转录水平和IBV载量变化动态。结果显示感染早期(14DPI 前)鸡气管黏膜和哈德氏腺TLR2、TLR3、TLR6 和TLR7 的mRNA 表达水平在大部分时间点都出现了不
从2012 年山东省发病商品鸡群中分离鉴定了9 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并对其S1 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遗传进化分析发现,9 个IBV 流行株和国内外参考毒株可分成4 个基因型。其中8个IBV 流行株属于以QX 为代表的基因I 型,而SDIB781/2012 与其它8 个流行株遗传距离较远,属于基因IV 型。为明确现有弱毒活疫苗对IBV 流行株的免疫保护效力,分别用491、2886
会议
将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结构基因上的多个线性B 细胞抗原表位进行不同的串联表达,用IBV 标准血清对不同组合的串联蛋白进行抗原性鉴定和分析,为下一步建立血清抗体检测方法奠定基础.前期工作中从IBV 结构基因S、M、N 上预测和筛选到8 个线性B 细胞表位,通过RT-PCR 和合成方式获得,然后通过酶切、连接、添加柔性linker 的方式串联成4 种线性B 细胞表位串联基因,与PGEX-4T
会议
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is kn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production inefficiencies in the domestic fowl,causing tremendous economic losses in the poultry industry worldwide.
会议
2012 年10 月山东某地方品系鸡发生疑似为血管瘤的肿瘤病例,从发病鸡群中随机抽取5 只鸡无菌采集抗凝血分别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DF-1 细胞进行针对马立克氏病毒(MDV)、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毒(REV)和禽白血病毒(ALV)的分离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到5 株J 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定名为SDLY1201-SDLY1205.分别扩增五株ALV-J 的gp85 基因,扩增产物
马立克氏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是一种致肿瘤性疱疹病毒,以引起T 细胞瘤为特征.UL14 是一个潜在的与马立氏病毒致肿瘤相关的基因.本文通过基因表达分析发现UL14 在致癌性RB1B 毒株感染的鸡胸腺和脾脏组织中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其表达水平在感染后第14 天达到最低而在21 天最高.与致癌性RB1B毒株不同的是,我们发现UL14基因在疫苗株CVI988 感染后第1
会议
本研究对J 亚型禽白血病病毒(subgroup J of avian leukosis virus,ALV-J)与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共感染毒株WN100401、与E 亚型ALV(ALV-E)共感染毒株BR119、与马立克氏病病毒(Marek’sdisease virus,MDV)和REV 共感染毒株SD110503 进行了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