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西南缘上新世至更新世的地质环境

来源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ni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从三叠纪末开始,由北向南依次脱离海浸,最终在始新世中期以后才全部成陆.札达盆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北侧,是研究上新世至更新世地质环境的重要地点.该盆地与西北部境外拉达克在纵向上相连,同是喜马拉雅造山带西段现今存留的右旋拉分山顶盆地,在1.8~1.5Ma被南部河流贯穿,而后形成一套广泛发育的顶盖砾岩及一系列河流阶地.在喜马拉雅山中康马-隆子磨拉石带上的这个湖相沉积盆地,原札达群厚度可达1100m左右.本文将青藏高原内部和周边的地区,并与巴基斯坦Kohat-Potwar高原、印度西北部和尼泊尔等地的喜马拉雅造山带南缘前陆盆地,进行构造地貌演化、沉积环境对比.
其他文献
武夷山地区加里东构造和岩浆岩均很发育,是研究加里东运动的理想地带.加里东运动不仅使震旦系至下古生界地层发生褶皱,与泥盆系底部形成区域性地层角度不整合,同时使基底变质岩发生强烈韧性剪切变形,大量的花岗岩侵入其中.本文主要通过武夷山地区基底韧性走滑剪切带变形特征和花岗岩LA-ICPMS测年,确定该区加里东构造运动的表现和时限.
西准噶尔位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和塔里木板块的交汇处(何国琦等,2007;张弛等,1995),发育古生代大洋岛弧和增生杂岩(肖文交等,2006;Seng(o)r and Natalin,1996),并在晚古生代经历强烈的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造成大量内生金属矿产堆积与油气资源富集,因此,本文重点研究该区野鸭沟褶皱冲断带构造演化和意义。西准噶尔地区出露良好的褶皱冲断构造,其指向多被认为是南东方向。通过
中亚造山带(即阿尔泰型造山带,Sengor,1993)是世界上最大的增生造山带和显生宙地壳生长地区,其增生造山机制一直是令人感兴趣的研究课题.阿尔泰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其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是研究增生造山过程的理想地区之一.该造山带发育大量的侵入岩.本文主要依据新的侵入岩花岗岩年代学格架、构造型式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填图资料来探讨该造山带的组成结构与构造演化.
北疆地区包括天山—准噶尔—阿尔泰地区,其位于中亚增生造山带的关键部位,经历了多阶段不同性质的演化和变革.近年来国内外对这一地区的研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以往对准噶尔盆地大地构造的认识主要通过研究盆地周边的几条蛇绿岩带和花岗岩以及基性、超基性杂岩而得到,而对火山岩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次工作区位于陆梁隆起东部和卡拉麦里缝合带西端南侧的陆东-五彩湾地区,近年来该区石炭系的油气勘探取得
锆石SHRIMP U-Pb年龄的测定结果表明:王坪石正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63+1.3)Ma.SiO2在73~76%之间,显示出超酸性、SiO2过饱和的特征,ALK(Na2O++K2O)为7.83~9.41wt%.Al2O3在12.48~14.23wt%之间,平均值为13.45wt%,弱过铝质为主,少量偏铝质.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为左陡右缓的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型.本文通过岩石类型判别图
太行山现在被普遍认为是板内变形带,此地区存在着大量的板内挤压变形现象,但是大多数文献及研究反复强调的是太行山地区的伸展变形,对于伸展前的挤压变形缺少关注.最近笔者对位于太行山北段东麓的唐县-曲阳一带的中生代构造变形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其最显著的构造形迹是反映收缩变形的灵山向斜。笔者对灵山向斜的北东段、中段和西南段分别所作的三条1: 5万剖面图,显示了其具有从北向南逐渐增强的挤压变形特征。并在其西南
位于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南起长江北岸的黄梅,经安徽庐江、山东郯城,北止黑龙江畔,总体以NNE走向在中国境内延伸达2400 km.对郯庐断裂带的系统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以来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理论研究也渐趋深入,但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等方面,对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沂南夕卡岩型金矿床为例,通过对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与沂南金矿床成矿岩浆
面理化花岗岩是大别—苏鲁造山带中大面积出露的一类特殊岩石类型,它一般与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共生.现今造山带研究在面理化花岗岩成因、形成时代、与超高压变质单元关系及构造背景等重要科学问题上尚未取得共识,这明显制约了对此类岩石单元成因和构造演化的深入认识.本文在浒湾岩体野外调查和构造变形研究基础上,进行错石SHRIMP定年,以期能更好解析该类岩体的构造特征及区域演化意义。
近10多年来,伴随世界范围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西部阿尔金、柴北缘及北秦岭等地陆续确定了一系列多种类型的高压—超高压岩石,并确定其形成主体是早古生代陆壳深俯冲作用的产物,部分岩石代表的俯冲深度可达>200km(>7GPa)的地幔深度。这些研究已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我国西部阿尔金、柴北缘和北秦岭已成为继苏鲁—大别之后国际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的又一热点地区。本文总结了近年来阿尔金、柴
西藏阿里地区札达盆地地处象泉河流域(北纬31°40东经79°45一带),介于喜马拉雅山与其支脉阿伊拉日居山之间,盆地呈NW-SE向展布,长约260km,宽约60km左右,海拔为4000~4500m,为一晚新生代盆地.盆地的基底为侏罗纪灰岩、砂岩和浅变质岩,其上不整合堆积了厚达近千米的新近纪上新世一第四纪早更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本文对札达盆地河湖相沉积的层序地层进行了介绍,讨论了从札达盆地形成及其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