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汉到吴文光:独立电影人走向民间的自我书写

来源 :“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的语境中谈论中国独立电影,首先对世界文学这一概念稍作陈述,分析了文学与电影及其他交叉学科的联系,并指出批判性知识分子的特质是亲近边缘、疏离主流,最后分析了从田汉到吴文光:独立电影人的自我书写。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阐述了文明与文化的含义,探讨了蕴含在文学作品中的两者的关系,并分析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的发展。
全球化乃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而就全球化本身而言,它并不是当代才发生的事件,而是自西方文艺复兴就开始了。本文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清理一下中国文论话语转型的过程,其中的得与失,对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也就不乏启示意义。
现代城市是孕育现代文明的温床,城市的历史演进与现代文明的发展有与生俱来的血脉亲缘。作为诞生于市镇的一种独有的文化精神,市民文化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它客观地表现出形式语言及在整个生活进程中伴随文化的风格历史。本文对一个世纪以来市民文化与文学相互关联和流变轨迹的考察,为洞察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蜕变提供了一个视角,也为我们今天所处世俗时代的文学研究拓展了一方别开生面的空间。
亨利·詹姆斯出生在美国,在美国所有的小说家中,他或许是最伟大的一个。本文对他的文学作品进行了研读,分析了他的创作风格,并在小说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亨利·詹姆斯针对我们现在所声称的“世界文学”总结了几条规范。
本文对几首宗教文学诗歌进行了研读,并分析了作品作者的创作风格和创作背景,参悟了其中的禅性与佛性,供读者参考。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在《观书有感》中的这番慨叹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近30年外国文学同中国文学的关系。本文指出外国文学的大量进入不仅空前地撞击了中国文学,而且在解放思想方面起着某种先导作用,从而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文化支持,并就其中的一些重要成果和影响略陈管窥之见。
本文对"耶稣小说"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分析了耶稣小说的分水岭与神学变迁,探讨了新“耶稣小说”的特点,并对文学作品中体现的西方当代的精神趋势进行了研究。
《世界文学》1953年创办,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文化大革命"前,它是我国唯一一家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刊物。本文阐述了中国研究者对《世界文学》的外国文学翻译工作的历史进展。并指出在翻译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作品的翻译质量,坚持对所发作品进行原文校对,既保证作品的水平,同时又发现和培养文学翻译新生力量。
本文对"国民文学"及其相关概念民族、国家和国民进行了辨析,分析了以往“国民文学”与“民族文学”概念的混淆,及我们在比较文学意义上的重新界定,并指出三各民族文学在现代主权国家中的凝聚、融合形态就是“国民文学”。
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文学作品超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例子比比皆是。作者(作品)-译者-出版者-传播背景-读者,是考察世界文学走进中国的几个要素。本文作者通过对《译林》杂志的研究,分析了三十年来世界文学的译介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