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外翻角与内侧足弓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guo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拇外翻患者的足弓情况,探讨拇外翻角与内侧足弓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1年6月北京同仁医院足踝外科门诊拇外翻患者219名,均为女性,年龄20~65岁,共438例足.每位患者拍摄双足足负重正侧位X线片,在负重正位X线片上测量拇外翻角、1-2跖骨间夹角;负重侧位X线片上测量跟骨倾斜角、距骨倾斜角、第一跖骨倾斜角、跟骨距骨角、距骨第一跖骨角、跟骨第一跖骨角.将所得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二元变量线性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处理借助SPSS13.0软件完成. 结果:(1)拇外翻角与1-2跖骨间夹角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691,P<0.000,拇外翻角与1-2跖骨间夹角的回归方程为Y=14.028+0.644X,P<O.OOO.(2)拇外翻角与距骨倾斜角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266,P=0.019拇外翻角与距骨倾斜角的回归方程为Y=0.029+2.389X,P=0.029.(3)拇外翻角与距骨跖骨角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264,P=0.020拇外翻角与距骨跖骨角的回归方程为Y=28.295-0.470X,P<O.OOO.(4)拇外翻角与跟骨倾斜角、第一跖骨倾斜角、距骨跟骨角、跟骨跖骨角的Pearson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以侧位距骨倾斜角增大和侧位距骨跄骨角减小为特点的内侧足弓塌陷与拇外翻足的形成和发展有互相促进作用,以侧位距骨倾斜角增大和侧位距骨跖骨角减小为特点的内侧足弓塌陷是拇外翻足形成的病因之一,同样拇外翻是内侧足弓塌陷的原因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坏疽行截肢平面的方法.方法:因糖尿病足坏疽截肢94例(102肢),其中大腿高位14肢,膝上截肢51肢,膝下截肢37肢.8例双下肢截肢.Wanger’s ⅳ级56肢,ⅴ级46肢.术前血管多普勒血流超声检测及选择性参照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结合患肢坏死平面、皮肤颜色、温度、手术中观测软组织血供状况判断截肢平面.手术前后静脉滴注参麦、丹参注射液.结果:102条肢中2肢行膝上截肢残端坏
目的:探讨海桐皮汤熏蒸对实验性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取4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其余35只采用Hulth方法造模,1周后取30只无膝关节感染实验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并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水蒸气熏蒸组(C组)和海桐皮汤熏蒸组(D组).分别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4周后处死取材,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软骨细胞凋亡状况.结果:正常组兔关节软骨细胞
目的:比较研究桡骨头假体置换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6例桡骨头粉碎性骨折,同时对9例该类骨折采用Link人工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对两组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进行术后随访研究,观察两组间差异.两组间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病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全部患者
目的:探讨重症肩关节粘连的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全麻下行陆氏松解手法,分别松解肩关节上举位、外展位及旋后位的粘连;手法松解4h后进行双手爬墙、挽背健手拉患手及前屈患手摸对侧耳朵等功能锻炼;手法松解后隔日行陆氏银质针肩前透肩贞穴温针灸治疗.从2003年1月至2012年1月治疗的1700例患者中选取200例患者和100例患者分别进行短期疗效和长期疗效观察.结果:短期治愈率80.50%,长期治愈率86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口服中药结合手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口服中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结合病灶清除肌瓣填塞或置管冲洗的方法.结果:经2~14年随诊126例除5例在本院行2次手术外余均经一次手术治愈.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疗效显著.
目的:探讨使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结合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对符合标准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行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B组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结合中药味补阳还五汤治疗.临床疗效采用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评价患者功能障碍情况.结果:32例患者纳入研究,A组17例,B组15例,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均
目的:探讨应用骨外固定器及小夹板治疗胫腓骨骨折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00例胫腓骨骨折经外固定器及小夹板治疗的病例,术后随访24个月,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和是否感染.定期拍片复查及调整骨折对位情况,待骨痂形成,临床愈合后拔针.结果:300例患者均在24个月内得到随访,全部达到临床愈合拔针时间6周-6月,平均8-12周,其中针孔感染7例,经局部换药后治愈.结论:外固定器及小夹板有利于骨折复位及伤口
目的:探索撬拨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观察临床效果.方法:本文共收集2002年5月至今300例跟骨骨折患者.对其进行6个月至11年随访,观察足部关节恢复情况.结果:所有骨折全部愈合,结节关节角13°~40°,平均29°,平均增加19.4°,足内侧纵弓高度28~42mm,平均38mm,比术前增加10mm,5例针道感染,经门诊换药后愈合,无骨髓炎发生.结论:撬拨复位石膏外固定对于所有类型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椎体隐性骨折的方法,以确保早期治疗.方法:自2009年2月至2011年11月,根据MRI的明确诊断,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椎体隐性骨折26例.结果:MRI可区分并显示正常骨髓和异常病变,而且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呈多方位成像,能较早地反映隐性骨折的病理过程,体现了在椎体隐性骨折中的诊断优势.结论: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积极治疗,并发症少,疗效显著.
目的:比较分析闭合复位治疗跟骨骨折术中影像学表现与关节镜下表现,探讨术中透视评价跟距后关节面复位的可信度.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1年4月,就诊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分析.其中,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患者45例(49足),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患者47例(49足),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术中透视跟骨的侧位、轴位、Broden位,并将透视资料保存,同时记录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