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中的漳州文庙修缮规划

来源 :首届海峡两岸人居环境与闽南古建筑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657592895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漳州文庙具有很高的古文化和历史文物价值,是漳州文化发展史重要的实证物。漳州文庙的修缮根据漳州古城建设规划及现状,分二期进行,规划设计范围的面积约20000 ㎡(约2公顷),是现有范围8倍,项目建设主要有漳州文庙片区保护建设工程规划和施工,第一期为文庙伴池等附属建筑保护工程,项目总投资约5000万元。保护工程第一期的依据是漳州府志。
其他文献
金门县的都市发展过程中,金城镇是一个重要的代表行政区域,它记录了整个金门县的起源及发展模式及方向,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产业发展等精彩记录.随着都市发展的移转及经济发展机能的改变,金城镇已慢慢随着都市的扩散与发展渐渐衰颓,政府于金城镇已推动一系列的社区总体营造工作,但是在大量引进环境改造、风貌形塑之公共建设作为定位再发展的位阶及作为繁荣再现之契机的过程中,若是居民社区意识及价值观未被颠解与身为历史
金门在近代因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国际情势的对峙趋缓下,悄然地蜕下战地前线角色,保存了丰富动人的历史与文化景观,当前政策正引导著金门迈向文化观光岛屿和世界遗产的目标.眾多的闽南传统合院和洋楼建筑群,是金门聚落风貌中重要的文化资产,一系列长期的文化经营过程,往往先参照欧陆和日本的历史保存经验来规划,但还需要地方的设计与营造端的通力合作以及省思,方能使得传统民居环境能拥有进步的状态.展示馆、民宿与卖
本研究主要从生活微观的方式切入女性在传统聚落里生活的空间及场域并探讨三个世代(1930至2010年)重迭下所延伸的价值及意义.以传统聚落(金门古宁头,北山聚落)生活所在为研究基地范围.由于金门因为军管时期的抑制,使得多数文化与聚落风貌得以保存下来,女性在空间里究竟追求什么样的选择,体现于空间中又有什么样的身体操演,在不同身份和不同的空间环境下,又具有什么样的自主意识.换言之,在这聚落里的女性和男性
金门拥有完整的闽南特色传统聚落,在青壮年返乡与新住民移入的催触下,聚落空间正逐渐且快速转变中,原以农村生活与民居型态为主的聚落机能,缺乏包括:道路/交通设施、生活机能、教育与照护等,现代生活便利性与满足基本需求的公共设施,才能维持聚落的可居住性,同时在与时俱进的转变下维持聚落的永续发展.后丰港,古称"洪门港",为金门西南偶靠海的小渔村;金门唯一以"港"为地名的聚落,在发展两岸观光政策推动下,逐渐失
由于既有关于汉人传统建筑的研究,均会提到汉人建筑的尺寸设计,应符合相关尺白、寸白等尺寸设计原则。本文因此以陈世兴宅中轴线正身三落为对象,讨论相关尺寸设计原则,是否曾被应用在这栋古迹建筑上。
清代为中国历史为数不多的受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为有效统治异族,满族的统治者制定"八旗驻防"的制度,这种制度允许八旗军深入中国各地驻扎为营,既有效地预防地方叛乱又可文化输出,在各地建造了北方的建筑形式,也带来不同于当地的饮食习惯与宗教仪典.本文以福州长乐琴江满族聚落为研究对象,该村原是八旗军驻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为了考察爬网清代八旗水师营的完整风貌与空间形态,并获得传统聚落完整时间线的结构模型,本文
金门岛位于中国大陆闽南沿海,自1860年后随着中国的开放政策,大量金门民众经由邻近的厦门港转至东南亚寻求工作机会,这些"落番"的金门侨民在海外经商致富后,返乡兴建建筑以"光前裕后",因此19世纪末起,侨汇经济与外来文化的影响,带动了金门一波波的建筑兴建风潮,这些侨汇建筑,包括了传统的民宅或洋楼,至今,乃成为金门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中之一即是金门县定古迹关心泉宅.此宅位于金门东部之大地村,由吴心泉在1
"关联性"体现为历史(时间)的关系、区域(空间)的关系、文化(精神)的关系、功能(要素和结构)的关系.基于关联性的研究可以重新定义研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系统方法".总结各类闽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认知方法、价值评估、规划方法等方面的进展.
通过这几日的培训,深知当前古建筑保护和传承面临较大着较大的考验,需要不断对古建筑的营造方法进行研究,以期甄别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异同.本文主要是针对莆田元妙观的部分做法进行阐述并与《营造法式》相关内容进行类比,以期获得更深的认识(由于篇幅较长,此处仅对三清殿柱子情况进行简要分析).莆田元妙观位于福建省的中部地区,是始建于唐、重修于宋的道教建筑,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现存建筑十余座,以仍保留宋
通过对新叶村的民居建筑调查得知,新屋、老屋平均户占地面积为78平方米,新屋以二至三层为主,部分有四层,建筑面积基本在200平方米以上,一家三口或五、六口人的日常生活起居绰绰有余(包括农资材料的存放)。老屋基本以二层砖木结构为主,部分为单层,建筑面积在160平方米左右,虽然对生活起居有一定的制约,但也不至于窘迫。所以传统村落对民居建筑而言不是不够住的问题,而是愿不愿住、多产权整合及适度改造等一系列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