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场:畲皅节建构与文化再生产的实现路径

来源 :中国民间文学与民族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lllb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云南省镇沅县苦聪新村畲皅节的建构为案例,结合大量田野调查资料,对节日操办者的意图、节日的建构过程等方面进行梳理,从而试图解读传统节日在当下被建构的时代意义和生存方式。
其他文献
本文以艺人生活史横轴,以重要历史时期为纵轴,通过叙述近百年来薅草锣鼓在魏家洲的演化,勾勒出一幅动态的村落文化图谱。在这幅文化长卷中,我们看到了薅草锣鼓在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样态,并着力建构了它与村落史的关联。优秀民间艺人是活着的民间文化宝库,也是民间叙事研究的关键资源。人类历史从来不曾停歇,但记忆能够将其适量挽回。民间艺人通过生活史的讲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所生活的地方的发展历程。杨应
本文以莫一大王及相关传说系统的时空叙事为例,分析了传说体系和研究空间的构建的关系,并探究了历史和传说之间的互证分析,把传说理解为创制历史的一种方式,把对历史的想象记忆视为民众观念的一部分,将不同形态的地方叙事纳入社会大历史的整体进程之中,对人类学研究者思考“地方”与“世界”—内与外之间互文他者同时又相互包容的深刻关系,对民间文学及历史研究者拓宽对不同类型文本叙述者的认知观念的理解,都将是极有助益的
本文首先展开的是晚清叛乱激发的社会防御空间的解读—讲述寨墙的故事,从捻军叛乱到20世纪初的豫北匪患,勾勒内部边界的延展轨迹,反映了地方精英的变迁,地方精英的行动取向具有两面性,由于匪患的介入,其选择使得政府对于精英的判断不断发生改变,这样相互作用,身份政治可以看作是民族国家内部边界的产物。
城市化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标志,民间故事作为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在城镇化的当下,它的传承和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本文探讨了城镇化进程中民间故事受到的冲击,驳斥了城镇化与民间故事传承发展的文化悖论,并分析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新故事出现的必然性以及其具有的新的特点,讲故事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直在延续,城镇化不影响故事讲述。
“白蛇传”传说在当下的文化传承,主要有三条线路:语言叙事、影视传播,以及景观叙事。前两者己得到研究者的充分关注,后者在传说中的功能却未得到应有的研究。本文尝试梳理“白蛇传”传说的景观叙事与语言叙事之间的互动逻辑,辨析景观叙事对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本文透过布依族摩经中的神话及丧葬仪式的视角,分析了布依族神话与民俗信仰中的族群记忆成分,鬼魂信仰是布依族民俗信仰观念的核心,而通过以布摩为主导的各种仪式,神话和信仰观念得到整合.在这个整合式的仪式中,其意义超越了仪式本身的象征性,渗透到族群的全部生活中,这正是布依族族群记忆的延续过程。
本文以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被搜集整理上来后成为了构建历史的重要取材为例,分析了民间文学入史与国家文化传统创立、社会记忆的构建之间的关系,论述了其在国家记忆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基于民间文艺组织的视野分析了土家族的传统文化的和集体记忆,是沟通国家权力和民间力量的文化桥梁,这种公共性、有组织性和历史性适用于文化记忆的储存和交流。
本文以对贵州省必克村布依族"六月六"祭田仪式为例,分析了其仪式的由来以及家庭和集体的祭田仪式,并总结了集体记忆和民族认同在节日仪式以及故事传说中得到强化和固化。
除国家意志、记录手段和听众类型等影响因素外,制导史诗歌手生命史叙事产生变异或“新生”的因素仍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有意无意地将史诗歌手的演述引向一个多义的叙事空间,使史诗歌手的生命史叙事从单向叙事走向互动建构的史诗传承一承传体系中。难以否认,在史诗歌手以生命史叙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忆场中,记忆不仅是来自过去的回忆,同时也是面向未来的叙事,它具有历史性和未来性的两个维度。在记忆建构的过程中,叙事内容通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