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飞虱SRAP-PCR体系的优化与确立

来源 :第二届植物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d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L16 (45)正交试验设计,对褐飞虱SRAP-PCR反应体系中的Mg2+、dNTPs、TaqDNA聚合酶、引物浓度和DNA模板浓度5个因素进行优化,确立了褐飞虱SRAP-PCR最佳的反应体系.结果表明:褐飞虱SRAP-PCR最佳反应体系为:总体积10μL,Mg2+浓度3 mmol/L、dNTPs为150μmol/L、TaqDNA聚合酶2U、正反向引物各0.3μmol/L、DNA用量25 ng以及1×PCR Buffer.对褐飞虱基因组DNA的SRAP-PCR反应体系影响最大的是TaqDNA聚合酶和模板浓度,影响最小的是Mg2+和dNTPs浓度.
其他文献
对于北方偏粳型杂交稻而言,在亲本中引入了籼性血缘,杂种优势增强,表现出如高秆、大穗等强大的生物优势;但后期由于抗寒性差,造成结实率低,产量潜势并不能充分发挥,米质差本文以北方杂交粳稻骨干亲本及其组合为材料,采用程氏指数法和SSR分子标记法,对亲本籼粳成分与杂种产量和米质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粳稻骨干亲本的程氏指数在13.5~ 19.3之间,偏籼系数在0.12~0.38之间,采用程氏指
Cixiidae are regarded as a plesiomorphic group of Fulgoromorpha.Neither the monophyly of the Cixiidae nor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Cixiidae have been satisfactorily clarified (Coetto
会议
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稻作病害,在世界各个水稻生产国或地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实践证明,在众多的防治措施中抗病品种的培育和种植是控制该病害最为经济、安全和有效的方法,而抗病基因的发掘与利用则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和核心.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起,各类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加速了稻瘟病抗病基因的发掘和利用这一领域的发展.
会议
为了尽可能降低植物病虫害给作物生产带来的损失,全球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一些落后地区,有机、无机农药过量施用或滥施现象随处可见,除了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之外,也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所以,培育抗病作物一直以来是遗传育种等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也是提高作物抗性最经济、最有效、最环保的策略.概括而言,随着生物技术不断进步,作物抗病基因方面的研究先后经历了由克隆获取单一抗性功能基因向广谱
淹涝是水稻生产上常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全世界有25 %-30%的水稻容易受到淹涝危害;我国稻作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多雨潮湿地区和北方低洼沼泽地带,洪涝灾害发生频繁.目前,最耐淹涝水稻FR13A的耐淹涝主效基因Sub1A-1已被克隆,并已培育出携带Sub1A-1基因的耐淹涝水稻新品种,在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已进行推广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还没有耐淹涝水稻不育系以及耐淹涝杂交稻方面的报道.
大豆胞囊线虫(SCN)是取食于大豆根部、严重危害大豆生产的微观蛔虫.截止目前在我国共发现1、2、3、4、5、6、7和14号等8个生理小种,其中4号致病最强,1号和3号发生普遍.选择和培育抗病品种是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的有效途径,通过发掘和利用抗病基因或抗性相关标记对加速选育抗SCN的大豆品种(系)具有重要意义.中品03-5373是优异抗源,含有国际上公认的抗大豆胞囊线虫抗源Peking、灰皮支黑豆和P
结荚习性是大豆的一种重要的形态、生态和育种习性.虽然前人分别从不同方面对其做了大量研究,并已经克隆了控制结荚习性的基因Dt1,但结荚习性的表型鉴定仍是难题.本实验利用已经建立的结荚习性基因型的方法,通过鉴定各生态区遗传多样性的代表品种来分析大豆结荚习性的分布特点,为育种及其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基因型的分布呈现各类型的差异性,同时同一分类标准结荚习性在各类型中均有其独特的分布规律.
随着氮肥的过量施用,氮肥利用率降低,不仅造成生产成本增加、食品品质下降,而且引起了一系列环境负效应,危机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因此,减少氮肥用量、提高氮素利用率势在必行.通过对氮素吸收利用的遗传基础的掌握和认识,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作物自身的遗传潜力,是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最根本而有效的途径.
光温敏核不育系及部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不育性容易受到异常气温的影响而出现自交结实,导致不育系混杂在杂交种中降低了杂交种的纯度;杂交水稻制种时父母本分开种植不便于机械化收割,影响制种效益的提高.作者于1996年提出了利用抗除草剂特性解决这2个问题的设想:(1)培育抗除草剂的恢复系,生产具有除草剂抗性的杂交种,在杂交种的秧田或者大田喷施相应除草剂杀死不抗除草剂的自交不育系及其它花粉来源的混杂,保证大田
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是我国南方稻区主要的水稻害虫之一,成虫的产卵趋性及产卵密度与其造成的为害程度密切相关.明确不同水稻基因型对三化螟产卵的抗性差异,对阐明抗螟机制及抗螟材料的育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对抗虫亲本A232、感虫亲本冈46B、恢复系F77、常规品种TTP及杂交稻冈优188等5个照品种及10个来自A232×冈46B构建的RILs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