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糖肽LYWW01的N4氨基还原烷基化衍生物的合成研究及抗菌活性

来源 :第十三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tou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万古霉素为代表的糖肽类抗生素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能够有效对付革兰阳性菌的“最后一道防线”,细菌耐药性的迅速发展导致了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开发新型糖肽类抗生素尤显紧迫性.LYWW01是本公司自主开发的新型三糖结构糖肽分子,具有与万古霉素类似的骨架和修饰位点,在糖肽结构中的N4氨基上通过还原烷基化引入亲脂性侧链是半合成糖肽最重要的修饰手段,文献报道类似糖肽的该反应主要存在收率低、环境不友好和不适宜大量投料等问题.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和提高LYWW01的N4氨基还原烷基化反应的选择性,利用优选反应条件合成新型糖肽类衍生物,测定其体外抗菌活性.本文首先考察了不同溶剂和还原剂的反应情况,用HPLC方法对主要产物(N4产物、N1产物和N1,N4产物)以及剩余原料进行含量分析.通过筛选,确定了以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1∶1、硼烷叔丁胺为优选的溶剂和还原剂;然后,本文对醛的用量进行了筛选,确定了优选的醛用量为1.3倍;接着又对反应的温度进行了优化,证实了缩合温度升高会导致该反应选择性降低,最终确定45℃和室温分别为优选的缩合温度和还原温度.利用优选条件进行了醛底物的扩展,合成了6个N4烷基化衍生物,并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试了其体外抗耐药菌活性.本文确立了以甲醇/N,N-二甲基甲酰胺=1∶1为溶剂、硼烷叔丁胺为还原剂、1.3倍醛用量、缩合温度45℃、还原温度为室温的最优反应条件,优化结果使目标产物的含量提升至61.4%,同分异构体副产物(N1产物)大大降至0.3%.合成了6个N4还原烷基化衍生物,所有扩展的底物(醛)在优选条件下均可顺利反应,并以良好或优异的收率得到相应的衍生物.在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和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体外抗菌试验中发现,所获得的衍生物对VRE的抑制活性大幅超过万古霉素(64~256倍),对MRSA具有较高抑制活性(MIC:0.5~2.0μg/mL).本文化学合成采用硼烷叔丁胺为还原剂,相较现有的氰基硼氢化钠对环境更为友好,优选工艺适合各种底物,分离纯化采用的市售反相聚合物填料,能实现快速高效的分离,也适宜大量投料,解决了糖肽类该反应现有的选择性差、规模小、环境不友好等问题;本文合成的衍生物具有显著优于万古霉素的VRE抑制活性以及相当于或略优于万古霉素的MRSA抑制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筛选具有上调BMP-2表达活性的的新型小分子化合物,为寻找新型抗骨质疏松药物提供先导物。结果表明化合物E48406能够明显上调BMP-2的表达,主要通过BMP-Smads信号通路来调控细胞成骨分化,在体外具有促骨形成作用。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致病性耐药性细菌的不断增加,新的病种不断出现,这些都给新抗生素研究带来巨大的挑战.特异生态环境中发现放线菌新种或新属的几率较高,现代基因组研究表明新物种具有合成新化合物的新基因,特异生态环境中的新放线菌种还可能进化出新的代谢途径,特异的功能基因簇,因此从红树林环境分离的新稀有放线菌具有产生新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力.通过对菌株烯二炔类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进行基因勘探,筛选到潜在的
以ESKAPE为代表的耐药菌日益猖獗,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世界范围内新型抗菌分子几近枯竭,凸显发现新型抗生素的重要性.近年来,从特殊生境微生物来源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结构新颖、活性优良的抗生素成为微生物药物研发的重要研究方向.PJS是本研究组在对塔克拉玛干沙生植物药用微生物资源勘探过程中,从枯草芽孢杆菌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发现的一个新抗生素,抗菌谱研究表明,其具有强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
壮观链霉菌CPCC200148是从我国浙江杭州土壤中分离并鉴定的一株大观霉素(spectinomycin,一种氨基环醇类抗生素)产生菌,该菌株还产生曲张链菌素(streptovaricin,一种安莎类抗生素).壮观链霉菌具有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产生能力.采用微生物化学方法,对壮观链霉菌CPCC200148产生的脂溶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系统挖掘,除了曲张链菌素(A、G和C等组分)外,鉴定了间环丙菌素(
链霉菌具有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产生能力.在对一株具有非常强的抗革兰阳性菌活性链霉菌Streptomyces sp.CPCC200497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时,发现并鉴定了脂肽类化合物——醌霉素A和C组分等.在此基础上,继续对该菌株所产生的其他脂溶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该菌株固体发酵培养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采用高效硅胶板薄层色谱、中低压制备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纯化手段,发现并NMR鉴定
寨卡病毒是一种新出现的蚊媒病毒,属黄病毒家族,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人体内被确认.寨卡病毒在北美地区的爆发蔓延以及越来越多的致畸和神经病学证据引起了世卫组织极大的关注,粗略估计寨卡病毒感染者中20%严重残疾,接近5%的患者死亡,但目前仍没有针对寨卡病毒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所以发现新的高效低毒抗寨卡病毒药物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通过本研究得到靶
达托霉素已成为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重要药物.达托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无典型的途径特异性调控基因,暗示其合成调控可能具有独特的机理.筛选和鉴定达托霉素生物合成的调控基因,对于丰富链霉菌次级代谢调控有重要意义,也将为提高提高达托霉素产量提供重要的候选靶点.本研究以葡萄糖甘酸酶基因gUSA和卡那霉素抗性基因neo作为报告基因,将其与目标基因的启动子结合,同时联合转座突变来筛选基因簇转录水平和达托霉素产量
使用Discovery Studio4.5虚拟筛选平台,结合分子对接及Hypogen药效团筛选的方法.对可能的新德里β内酰胺酶1(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1,NDM-1)抑制剂进行筛选.以期获得作用于NDM-1的新结构类型抑制剂.结果表明成功建立了基于3D-QSAR的NDM-1抑制剂药效团筛选模型,并通过结合LigandFit分子对接、两种评分函数(-PMF,
杀草菌素F是由链霉菌Streptomyces mobaraensis US-43产生的一个腺嘌呤核苷类的微量化合物.该化合物对哺乳细胞中TNF-α诱导的NF-κB表现出适度的抑制作用,表明该化合物在癌症预防方面具有潜力.这类化合物的结构虽早已确定,但其生物合成途径尚未见报道.金核霉素是杀草菌素F的同系物,它们的母核结构相同,但杀草菌素F比金核霉素多一个PKS和两个甲基化的后修饰.金核霉素的生物合成
通过综述聚乳酸空间立构复合物的形成原理以及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可以知道由于左旋和右旋聚乳酸之间的相互交联作用,使得所形成的复合物具有更好的热性能和稳定性,从而很好的改善了其单一对映体作为药物载体在稳定性方面的缺陷。同时,由于其稳定的交联互锁结构,使得由立构复合物构成的胶束核更加的稳固,从而使药物的载药量以及释药持续性的以很大程度的改善。再者,其天然的生物相容性与生物降解性,以及对人体无毒害作用等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