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电抽搐治疗抑郁障碍的近红外光谱成像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24通道近红外光谱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抑郁障碍(MDD)患者接受首次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过程中前额叶的脑血流动力反应,初步探索MECT治疗MDD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设计,纳入抑郁障碍患者19例,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明确诊断,当前为MDD重度抑郁发作,采用HAMD-17项评估症状,HAMD-17项总分≥24分,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变量资料。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对难治性抑郁症(TRD)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 收集符合条件的TRD患者共60例,于MECT治疗前和第2、4、8次MECT治疗后检测血清BDNF浓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选择30例正常对照组并抽血检测BDNF水平。
目的 研究背侧纹状体GABAA受体及GABAAα1参与甲基苯丙胺成瘾的主要机制,为阐明安非他命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ATS))成瘾的机理,以及开发新的有效的治疗ATS成瘾的药物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甲基苯丙胺1 mg/kg腹腔注射大鼠,制作条件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的动物模型;用Western blot
目的 考察临床上起效时间有明显区别的两种药物氟西汀及艾司西酞普兰不同的使用时程对大鼠抑郁样行为及海马CREB、BDNF两种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32只体质量180-200g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8组:(1)M1:正常对照1周组(2)M2:抑郁症后生理盐水1周组(3)M3:抑郁症后氟西汀1周组(4)M4:抑郁症后艾司西酞普兰1周组(5)M5:正常对照3周组(6)M6:抑郁症后生理盐水3周组
目的 探讨我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性别之间听觉刺激惊跳反射前脉冲抑制(PPI)的差异.方法 共纳入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匹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6例(病例组),汉族,均右利手;正常对照81例(对照组),汉族,均右利手.分别调查其一般人口学资料,两组受试者均进行PPI检测.PPI检测使用SR-HLAB惊吓反应监控系统检测受试者的听觉刺激的惊吓反射,刺激(pulse)的强度为115dB,前刺激(prep
目的 探讨首发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患者P300诱发电位与抑郁症症状及认知功能改变之间的相关性,寻找影响MDD认知功能变化的早期预测指标,并探讨其发生的机制和神经电生理学基础。
目的 初步探索记忆和执行功能最易受到应激损伤的妊娠时间窗及探讨母孕期胎儿地震暴露组(以下简称地震暴露组)和震后次年相应时间段出生非地震暴露组(以下简称对照组)不同孕期暴露唐山地震,不同性别子代成年后记忆和执行功能的远期影响。
目的 探讨喹硫平(Quetiapine,QUE)对铜螯合剂双环己酮草酰二腙(Cuprizone,CPZ)诱导的精神分裂症模型小鼠海马Doublecortin(DCX)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48只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sham)、模型组(CPZ)及药物干预组(CPZ+QUE).适应性饲养一周后,sham组进行正常饲养,CPZ组及CPZ+QUE组小鼠饲喂含0.2%CPZ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761治疗对迟发性运动障碍(TD)模型大鼠行为学和血清脑源性营养因子(BDNF)、总抗氧化能力(TAC)水平的影响,探索TD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 将32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S) 2ml/kg+第5周始灌胃NS 5ml/kg]、TD组[腹腔注射氟哌啶醇(Hal) 2mg/kg+第5周始灌胃NS 5ml/kg]、
目的 观察ECS SD大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中缝核色氨酸羟化酶(TPH)、前额叶皮质胆碱乙酰胆碱酶(ChAT)和海马谷氨酸脱羧酶(GAD-65)蛋白的表达,阐明ECS对多巴胺(DA)、五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和γ-氨基丁酸(GABA)神经元活性的影响,为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新的切入口。
目的 通过动物模型实验观察喹硫平对抽动秽语综合征模型的治疗效果,进而探讨喹硫平对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从而验证喹硫平的神经保护作用,为临床上治疗TS提供用药参考.方法 选用共60只健康SD大鼠,清洁等级,雄性,体重(180±20)g.适应饲养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和TS模型组(48只),TS模型鼠采用腹腔注射亚氨基二丙腈(IDPN)(150mg/kg 1次/日,连续7d诱导大鼠头部抽动作为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