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特大暴雨形成的物理图象和机理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w200512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静止卫星云图和天气图,分析了1981~2004年6~8月发生在长江中游的14场特大暴雨过程,认为在这些特大暴雨过程发展中,不仅存在着大量的水汽输送,而且还存在着大量的液态水输送,表现为特大暴雨区的上游方向,在850hPa和700hPa存在一个或几个中尺度的水汽(近饱和)和液态水(饱和)源,在这些暴雨过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这些源持续向暴雨区输送水汽和液态水.特大暴雨的触发系统多为中尺度涡旋和高空急流.分析总结了长江中游特大暴雨过程的若干卫星云图环境云场特点和形成发展过程的物理图象特征,并进而讨论了特大暴雨形成的机理,认为特大暴雨是由中尺度涡旋或高空急流东移叠置在"露点锋"上或暖湿空气上触发而成,CISK是其主要作用机理,"露点锋"在特大暴雨的触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利用湿Q矢量对模式预报产品进行动力释用,得到释用预报降水场,这种方法称为湿Q矢量释用(Q*VIP)技术.结合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研究表明,Q*VIP降水场与同期观测降水场水平分布特征相似、强度相当,反映出Q*VIP技术具备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将此其应用于华东区域数值预报模式(MM5)产品,得到Q*VIP定量降水预报(QPF)场.针对2004年6~8月汛期华东地区TS评分检验表明,Q*
本文介绍东海大风预报系统,系统内容包含浙江沿海大风气候概况及造成浙北沿海大风的主要天气系统、大风预报概念模式和预报指标、用实况资料因子的大风预报方法、用MM5数值预报模式建立大风数值预报模式、改进数值模式平均风力预报精度的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平均风与阵风关系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给出2005年在浙江省气象台的使用情况.
近年来,卫星微波遥感探测资料在台风数值预报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国外许多数值预报中心也已经在业务上实现了对卫星辐射率资料的直接同化.四维变分同化方法能够处理观测量与模式变量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为数值预报模式提供理想的初值,因此已经成为直接同化卫星辐射率资料的有效方法.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基于Bogus构造台风方法,利用四维变分同化技术直接同化ATOVS资料的台风初值化方案,并采用MM
对天津2002-2005 年39次冰雹、15次暴雨的强对流多普勒雷达资料个例进行分析,用回波结构模型判断不同层面PPI资料,分析判定强对流单体主入流区;引用防雹新概念"穴道"理论,根据强对流单体主入流区和流场结构,找出产生大粒子累积区,找出防雹(增雨)作业部位.在PPI图上判断"穴道"位置;利用2-3km高度PPI图上小γ尺度的中气旋(气旋切变)的相对位置和"穴道"的强弱,判断单体的发生、发展、衰
2000年8月2日天津市武清区进行了一次雹云高炮人工增雨作业,作业结束后从地面降水实况资料上看,在作业炮站的上游出现了大降水中心,这表明人工增雨作业可以改变自然降水的原始分布,增加局部地区的降水.利用降水时段的天津WSR-81S雷达体积扫描资料分析表明:循环往复的爆炸作业使雷达回波的强度减弱、高度降低、移动速度减慢等等.另外,由于迎着雹云的移动方向作业,使得大于45dBz的强回波滞留在作业炮站的上
本文利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MM5(V3)对2005年9号台风Matsa("麦莎")登陆后期的过程进行了48h模拟,应用低通滤波器分离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运动,并采用热带气旋动态坐标跟踪考察登陆过程中热带气旋的次天气尺度环流特征,通过研究地形对两种尺度间动能和涡度转换的影响,进一步证明了地形对热带气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结论表明,去掉地形后低层次天气尺度系统向热带气旋输送的动能变少,次天气尺度系
利用53a(1949~2001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本资料,对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活动的气候特征分析指出,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频数存在显著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差异;具有明显的时间日变化特征;并指出了登陆我国热带气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量的可能联系.对不同纬度带的登陆热带气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纬度带的登陆热带气旋维持时间、衰减率有明显的差异;登陆热带气旋的频数、路径不仅与季节有关,还与登陆纬度
2005年7月25日大连地区及渤海海峡发生了大暴雨天气.利用NCEP(1°X1°)资料、每6小时的常规地面资料、每12小时的常规探空资料、每6小时一次和加强观测逐时测站降水资料、以及每30分钟的多普勒雷达等资料等资料对这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通过客观分析发现:中高纬度冷空气不断补充加强,对流层低层渤海内有中尺度气旋发展及对应地面的冷暖锋为本次过程提供有利的大中尺度背景场;低空急流为雨区输送大量水汽
每年的3-5月,华北低涡是影响本地的一个重要天气尺度系统.几乎每年都有几次华北低涡东移南压影响本市.影响时,有时可出现短时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而有时却只出现短时小阵雨,甚至没有明显的天气现象.为了探索春季华北低涡对本地造成天气差异的原因,本文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由于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对流天气临近预报的需要,利用2000~2005年5~8月每日四次1°×1NCEP最终分析资料的平均场分析了该地区暖季对流性天气的气候背景.分析内容包括:高、低空平均环流,湿度、温度、假相当位温、对流有效位能(CAPE)、对流抑制能量(CIN)等多年各月各时次的平均场和气候日较差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5、6月与7、8月的对流天气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气候背景下.5、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