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肠穿孔1例抢救成功报告

来源 :中国铁道学会第四届全路儿科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w4418848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死率甚高,是未成熟儿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该科成功抢救了一名早产、低体重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肠穿孔的患儿,主要是抓住了以下几点:1.绝对严格禁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一步;2.患儿禁食时间长,营养及支持治疗显得尤为重要;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早期治疗。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肠穿孔不能耐受手术的新生儿,只要注意以上几点,采取保守治疗亦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其他文献
该文结合自己采用“计算机工程制图”新教学体系的一些体会,并根据该校的基本情况和具备的条件,谈一谈用“计算机工程制图”新教学体系教学的优点和需探讨的问题。
南海北部新生代火山岩由早期的钙碱性双峰式向晚期的碱性玄武岩和拉斑玄武岩演化,微量元素与同位素体系特征研究表明这种趋势与该地区边缘海的扩张过程相对应,在拉伸作用早期,岩
为了探讨围产因素和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以下简称高胆)的关系,研究人员对64例与围产因素有关的新生儿高胆进行分析,对其病程,程度和预后进行初步观察和随访。结果显示,在围产因
75例高间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表明,早发性新生儿高间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多由围产因素所致。晚发性高间胆红素血症目前随母乳喂养的增加,母乳因素占第一位,给予积极、及时的治疗,可以较
该文报道了该院儿科1992 ̄1996年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8例,病因依次为围产因素(34.2℅)、溶血症(28.3℅)、感染(19.6℅)、颅内出血(9.3℅)、母乳性黄疸(8.6℅),并就病因分别进行分析,提出了早期诊断及防治的几点意见
分析自1989年11月 ̄1996年12月306例新生儿肺炎,以冬春多见,发病日龄以1周内最高,占总数的48.03℅,临床表现不典型,故1周内临床访视是有必要的。该组病例42例发生惊厥,其中30例血钙降低,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后未再抽
该文从临床药理观点,叙述几种常用的抗菌素的给药剂量。抗菌素在血液中存在形式、浓度、平衡状态,尤其侧重对胎儿、新生儿发育不完善。如新生儿体内酶系统并不成熟;新生儿的细胞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病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即肠道粘膜的损伤(如各种原因所致窒息后),致病菌的存在和获得性分解代谢产物(如人工喂养儿高渗物质的刺激),主要发生于于宫内窘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