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口凹陷油气主要疏导体系与原油类型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yst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歧口凹陷是黄骅盆地最大的富油气凹陷,具有油气资源丰富,油气藏类型多样的特点,歧口凹陷的油气分布从深层到浅层、从盆内到盆缘,油气的富集层位和油气藏类型都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介绍了“四种”疏导体系类型,指出港东断层是北大港地区油气疏导的“断层泵”。
其他文献
油气成藏是一个油气聚集与散失的动态平衡过程,充注和保存是成藏的两个主要环节,看似独立,在圈闭条件和储集物性一定的前提下,两者共同作用会造成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和规模,是油气成藏的两个关键环节。本文介绍了充注强度与盖层的一般关系,研究表明,充注和保存是的油气藏形成必不可少的环节,油气藏的规模最终取决于油气充注量以及漫长历史时期内逸散量的差值。
四川盆地长兴-飞仙关组礁滩是目前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井已取得重要突破,是目前勘探的重要领域。本文通过对储层沥青分布和气藏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平面上和纵向上,气藏确实大都和沥青相伴生,即有气藏的地方往往都有沥青分布。但有沥青分布的地方未必就发育气藏,这些地方或层位往往表现出沥青充填十分强烈,气藏或水层不发育,相应的孔隙度也很低。
要实现勘探目标充注条件量化评价,一是要分析源岩灶或汇聚区(fetch area)排烃量及随地质时间的变化,二是要评价从源岩灶到勘探目标过程中可能的油气运移损失量。本文介绍了高有机质丰度源岩体的空间展布和分析技术,分析了源岩生排烃基本算法和运移过程中烃类损失量算法,探讨了烃类流体输导和封盖体系从宏观层次到微观层次的精细表征技术。
埕北断阶带位于歧口凹陷向埕宁隆起过渡的斜坡部位,勘探面积约1000km2。本文通过分析埕北断阶带不同降解程度的原油,总结归纳出了不同台阶区降解油的特征及成藏模式。
塔里木盆地塔中12构造位于塔中低凸起塔中10号构造带中段,是一长期继承性古隆起。该构造在志留系、奥陶系多个层段均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并获得了工业油流,油气的成藏过程十分复杂。本文通过断层封闭性、含氮化合物、油源生标对比、包裹体均一温度等的分析,探讨了塔中12构造志留系及上奥陶统的油气成藏过程,对了解塔中地区的油气分布规律有一定的帮助。
塔中Ⅰ号坡折带西缘主要包括塔中86井区和塔中45井区,位于塔中Ⅰ号断裂带的西端,在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上奥陶统桑塔木组和良里塔格组、下奥陶统鹰山组均见到不同级别的油气显示,并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良1段-良3段均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气流,在下奥陶统鹰山组获得低产油流,是塔中地区重要的油气富集区之一。本文对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坡折带西缘油气成藏过程进行了探讨,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两套烃源岩的生排烃期,认为塔中
不整合是通常是区域性地壳构造运动、海(或湖)平而升降或局部构造作用的产物,不仅代表着一段缺失的地质历史,使得上下地层之间呈出现明显的沉积间断,而且其本身的特殊结构决定了它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可以为油气聚集提供各种场所,而且还可为油气运移提供输导通道。本文介绍了不整合类型对油气运移性能的影响,浅谈了不整合垂向结构对油气运移性能的影响。
输导体系是含油气系统中所有运移通道及其相互配置的总和。它作为油气成藏中连接烃源岩与圈闭之间的“桥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盆地内各种圈闭最终能否能成藏,而且还决定着油气的运移方向,油气的聚集量,以及油气成藏类型和成藏位置。本文介绍了输导体系与烃源岩的配置关系、油气运移期与输导体系有效性的匹配关系以及不同时期输导体系的演化等决定输导体系有效性的因素。
长10油层组位于上兰叠统延长组的最底部,该层组在以往的勘探中尚未获得过重要成果。近期在陕北志丹地区长10油藏的新发现,可以说进一步拓展了石油勘探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长10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浅谈了油源对比情况,分析了成藏因素与勘探潜力。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大型叠合含油气盆地之一,腹部地区地层展布平缓,大型断层不发育,深部目的层段(主要为中下侏罗统砂岩,部分为白垩系底部砂岩)普遍发育成岩后强超压系统,目前已发现的绝大多数油气储量集中分布在超压顶面附近(超压顶界面之上300m至之下100m范围内)的有利油气聚集区内。本文以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油气藏为研究对象,从油气地球化学的角度详细研究超压顶面附近源岩及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气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