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的形态性状分析与生长模型构建

来源 :第二届大鲵保护与发展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neho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从理论上预测大鲵的生长发育、指导大鲵的良种选育等,2016年对1-5龄大鲵的体重和10种形态性状进行了6次称量,并对大鲵的体重与形态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构建并筛选出了大鲵的生长模型,求出了大鲵的月龄与主要形态性状的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与大鲵体重密切相关的形态性状依次是头宽、头长、尾宽、尾高、前肢长、后肢长、全长、尾长、腋至胯距、体高,可将它们作为大鲵良种选育时的重要指标.Logistic模型是拟合效果最好的大鲵生长模型:Wt=4.449/(1+4689.334e-0.19t).大鲵的月龄与主要形态性状的线性回归方程为:M=-3.332+0.847T1+0.424T2-0.418S+3.259H-6.745T3,该方程可作为鉴定大鲵年龄的一种方法.
其他文献
大鲵是个很有前途的,有大力开发前景的绿色健康产业,政府各部门应该出台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政策扶持、项目扶持、允许做广告。目前基层中小企业,尤其是大鲵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个突出问题,应尽快加以解决。大鲵存量已由十年前几百万尾发展至今几千万尾,如果政策支持对头,还可能加快发展,并成为有前途的出口产品,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人工养殖大鲵进一步放开,如有可能建议取消人工养殖大鲵保护限制,可能进一步加
本文通过对人工养殖大鲵投喂不同的饵料鱼,研究其体重增加情况和血液学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鲵体重增加高于对照组,其中投喂泥鳅的组别体重的增加有显著性差异.A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球蛋白(GLOB)含量都是最高的,分别为72.25g/L、29.72g/L和42.53g/L,实验组的这三项指标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A组谷草转氨酶(AST)含量为223U/L,高于B组(118U/L)和
用肢体受伤大鲵种苗,通过肢体剪切手术,在适宜环境中实验,大鲵肢体再生超过90%,说明大鲵具有很强的肢体再生能力.科学家们已经在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很大的进展,已经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过渡,特别是血液干细胞已临床应用。但干细胞应用范围很广,目前在大部分研究领域还没有突破。如果利用干细胞培育技术把大鲵再生干细胞培养,移植到人类断肢的临床应用,这无疑是生物科学的一大突破。
测量了130尾来自张家界、汉中、恩施的养殖大鲵和异地保护在湖南张家界大鲵救护中心的野生大鲵的12个形态学特征参数,经过校正后得到11个形态学比例性状.采用了多元统计法对不同群体大鲵的形态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受2个性状影响,贡献率为30.20%,第二个主成分受2个性状影响,贡献率为15.57%,第三个主成分受1个性状影响,贡献率为12.99%;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为发掘大鲵的功能基因,该研究以大鲵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利用RNA-seq技术对大鲵进行转录本测序和数据分析,经拼接组装共获得132,912条Unigene,序列平均长度690bp,N50为1263bp.从长度分布与GC含量等方面对Unigenes进行评估,数据显示测序质量好,可信度高.此外,也预测出132,416个能编码蛋白的Unigenes.使用9大数据库CDD、KOG、NR、NT、PFAM、Sw
以大鲵尾为原料,采用木瓜蛋白酶水解提取大鲵油,综合运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研究酶解温度、初始pH、酶添加量、酶解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确定木瓜蛋白酶水解提取大鲵油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大鲵油的最佳条件为酶解温度60℃,pH6.5,酶添加量为6000U/g,酶解时间为90min.所得粗大鲵鱼油达到SC/T3502-2016二级粗鱼油指标要求.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了
分析了大鲵没有形成消费市场的三个主要因素,建议开发大众口味和各种地方风味简易做法的统一标准,实现活体与分割速冻并行,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宣传引导大鲵的合理化消费,另外还需成立大鲵联盟。
大鲵是我国特有的有尾两栖动物,也是全球现存个体最大的两栖动物。由于大鲵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及生态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科研人员开展大鲵人工繁殖试验研究并获得了突破,先后形成了大鲵全人工繁育(Captive Breeding)、原生态繁育(Natural Eco-breeding)与仿生态繁育(Imitated Natural Eco-breeding)等三种技术模式,使大鲵人工种群数量迅
本文主要对2016年在花垣县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总结,此次繁殖采用水中直接扯卵进行人工授精催产繁殖;人工授精时间20分钟以内完成,此次共催产大鲵雄性58尾,雌性60尾,可用繁殖雄性10尾,有效产卵期间产卵雌性23尾,获得卵子8953粒,最后获得授精卵7637粒,受精率85.3%,最后孵化出苗2,839尾,出苗率为31.77%,同时本文对大鲵人工催产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讨论.
大鲵是我国特有的有尾两栖动物,也是全球现存个体最大的两栖动物,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及生态价位。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科研人员开展大鲵人工繁殖试验研究并获得了突破,先后形成了大鲵全人工繁育(Captive Breeding)、原生态繁育(Natural Eco-breeding)与仿生态繁育(Imitated Natural Eco-breeding)等3种技术模式。该3种繁育技术尤其是仿生态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