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学校发展的领导:迈向第三波

来源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_n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教育在世界上的不同地区已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国际范围内学校领导范式产生了什么样的明显转变?为了新学习,领导如何有效推动学校改革和教育创新?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和社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整合过去二十年中笔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理论进展,并以香港为主要案例,该演讲主题旨在详细阐述为了适应全球化和地方发展背景下的学习,学校领导范式转变的主要特征、其理论基础及其涵义。同时也举例说明了第三波领导的新模式为什么会在未来十年内成为研究、开发以及践行学校领导的国际趋势。
其他文献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问题是相关研究领域和管理部门非常关注的问题,但是关于专业对口实际情况如何,却很少有来自高校毕业生本人的声音。本研究使用高校毕业生问卷调查数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结构匹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发现和结论是:样本中约有58%的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有11%毫不相关;专业对口情况与就业满意度密切相关,专业对口情况越好,就业满意度越高;所修专业与毕业生的兴趣
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给广大师生带来了巨大压力和负荷,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利于青少年幸福成长。基于对中小学校学生的大规模调查,发现过量的家庭作业负担挤占了学生正常的休息和闲暇时间。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小学家庭作业时间与学业成绩无显著性关联;初中家庭作业时间与学业成绩存在正相关,而且作业时间不宜超过两个小时;高中生学业成绩随着家庭作业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借助学生时间配置和学业成绩的效用
本研究针对义务教育办学对办学条件标准的现实需要,为促进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更好实现,参考已有标准和相关研究的经验与存在的不足,初步构建了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2002年-2008年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数据为例,对该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验证和分析,最后总结了研究结论及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总体上证明了本研究所构建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完整性、科学性和较强的适用性。当然,
近10年来,京津沪普通高校大规模扩招,进而形成对土地和校舍资源需求的猛增,尽管三个直辖市都大幅度增加教育用地、增建校舍,但应对策略有所不同,形成不同发展特色:北京采取节约用地的策略,在校园内增建校舍,提高校园容积率;天津采取加快供给教育用地的策略,校园的低容积率为将来的发展预留了较大的空间;上海则采取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的策略,从社会上大面积租借土地和校舍。为实现2020年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目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社会利益结构正在发生变迁,我国公立学校的举办管理、经费投入、教师管理、招生等由政府部门通过计划加以控制的局面开始打破。市场因素介入教育领域,不同的利益群体开始在学校教育领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教育公平问题引起关注。与此同时,国外学校在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学校自主权、绩效责任制和追求教育公平方面进行了各种尝试。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分析发现,在目前学校发展情况下,给予民办
自觉的责任感,对道德律的敬重感和行善后的愉悦感,行为的道德评价标准是道义论贡献给我国师德建设的思想精华;功利论强调了师德建设中道德与利益结合的合理性;契约论则肯定了教师责任和道德义务来自于自愿契约。帮助教师认识、提升和凝炼师德的内涵,重振道义论伦理思想的理想精神,融合多元伦理思想,是我国师德建设的选择。
高校学校效能研究旨在通过建设有效学校,促进学校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和学生质量的好坏,是影响学校效能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本文将教学管理创新作为提升高校学校效能重要切入点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目前提高学校效能存在的问题,量点从现代教学管理观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学生、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三个层面上剖析了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创新,提高学校效能
近年来,组织中的信任问题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学校中的信任问题研究却比较滞后。本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出发,对信任、组织信任以及教师组织信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整理了目前我国学者对教师组织信任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状况以及提高教师组织信任的策略。
学校诊断是学校自主管理与改进语境下的方法论指导,既是研究方法,也是管理方法。学校诊断与校外评估在目的一致,但学校诊断对于学校发展而言更具针对性和发展性;学校诊断与学校评估功能相比,评估与问责相关,诊断与改进相连,诊断较之评估更具学校自我发展性和主动性;学校诊断与学校评估参与者相比,评估注重校外评估与第三方评估,学校诊断发自学校效能自我改进,注重全员参与;学校诊断需要开发诊断工具,包括诊断目标价值导
大学教师跨界进入中小学,参与教师共同体给中小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从管理角度推进大学教师参与的中小学教师共同体的建设,使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具有良好的合作互动,促进共同的成长与发展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网络关系理论作为治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为教师共同体的治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