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学研究的新视野与新方法

来源 :2013第五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jiayo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n 1963, the pub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Restoration by Cesare Brandi anticipated the 2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rchitects and Technicians of Historic Monuments, which met in Venice from May 25th to 31st 1964.In his theory, Brandi referred to the text by John Dewey in his Art as Experience2:A work of art, no matter how old or classic, is actually and not just potentially a work of art when it lives in some individualized experience.As a piece of parchment, of marble, of canvas, it remains (subject, however, to the ravages of time) self-identical throughout the ages.But as a work of art, it is recreated every time it is aesthetically experienced.
其他文献
建筑学是一门兼容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综合性学科.地方院校的建筑学教育特色不明显,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联系不紧密,建筑历史的教学地位不明显.在当下建筑学专业对于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要求提高的背景下,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定位不仅是对于独立课程的定位问题,更有益于地方院校的教学模式定位.通过教学实践,有效的建筑历史教学有助于建筑设计课程的开展.
中国传统民居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内容,它能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学习、分析、研究,对传统民居建筑及其文化有一定深度的了解.文章主要论述了在教授该内容的过程中,如何将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纳入授课内容,探讨学生在更宽视野下学习中国西部传统民居的模式.
本文围绕建筑学专业《中国建筑历史理论专题》课程教学,以刘慈欣幻想小说《西洋》为背景的"纽约的故宫博物院"这一课题所展开的教学实践过程相关尝试,讨论并总结了中外建筑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和思考.
本文从世界遗产保护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推动入手,论述了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名城保护从点到面、从城到乡、古今融合、区域整合、从有形到无形、从普遍到特殊的发展历程.并以重庆市为例,将乡土遗产、文化景观、线性遗产、非物质遗产以及军事、水下遗产等新兴遗产类型纳入名城保护,对既有的遗产资源体系进行了重构和拓展.最后,文章基于我国历史名城遗产资源重构的现实性和必然性,提出了其保护、利用的要求和未来策略.
"外国建筑史"教学在中国建筑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教科书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教育水平."外国建筑史"教科书是在引介和解读西方的建筑史文献中逐渐形成,并在教学积累和独特的社会历史语境中书写而成.其包含的历史知识、建筑观念以及价值认识,不仅反映了建筑教育的发展状况,也是建筑学科发展的重要体现.从1918年北京美术学校开设"西洋建筑史"课程,至1980s初全国统一编写"外国建筑吏"
在整个大中华文化圈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香港经常被视作一个先行者的角色来加以研究.从1960年代开始,受同期欧美杂志的影响,香港的建筑学专业杂志一方面开始密集的介绍国际上最时新的建造技术与工程理念,另一方面也通过不断的反思以探索香港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城市形态特征.相对于专著,建筑学专业杂志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并且更生动的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对于建筑学与建成环境认知的全貌.在考察1965-1984年的香港
在21世纪的全球化高潮下,引进海外的建筑设计已成大势所趋.继中国大陆打开设计市场大门之后,香港的公共建筑和基础建设,来自外国的设计竞赛投标也不断增加.其中许多外国建筑师设计的建筑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些高姿态的设计,自一开始就受到了来自业主、社会及媒体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赞扬.这篇文章回顾了两座建筑,由李伯斯金工作室设计的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中心,以及由Coldéfy&Associes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香
建筑风格被界定为区分不同建成作品的一种良好途径.以往的相关研究多注重建筑风格本身的特征,风格的发展对于社会、文化、政治甚至心理学的相互意义.而本文讨论的重点,在于建筑风格的认知,建筑师个人风格形成的内在促动因素及其多元表达.本文期待提供一种视角和研究方法,针对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思想和方法进行更为客观和理性的系统性研究.
纵观世界园林的渊源替嬗和发展演变,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新园林提供可借鉴的园林理论,本文将以中国视角对世界园林史进行阶段划分,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国内园林建设的一些问题,探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园林.
政府资助的住宅建设,一直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实践领域.香港从1950年代起,有计划地进行公共屋村建设,使一半的人口居住在政府建设或补贴的住宅里,为社会的安定和繁荣起到了作用.本文回顾香港公共屋村建设的历程和阶段,分析了房型和屋村规划问题.文章也介绍了和公共房屋相关联的房屋协会及旧区改建.本文将公共屋村的规划设计,和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联系起来讨论.作者希望,香港的公共屋村实践,可以对我国内地的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