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量化输入的小型无人直升机控制

来源 :第19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19th CCSSTA 2018)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l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小型无人直升机的控制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干扰影响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具有量化输入的小型无人直升机控制.首先,采用滞环量化器对控制信号进行量化,以增加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性;然后,针对存在线性化误差问题,利用反步控制法设计小型无人直升机自适应控制器;最后,利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了系统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反步控制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位置和姿态控制效果.
其他文献
在国土与领海防御中,来自空中的威胁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军事强国不同程度上加大了防空反导技术研究与武器系统研发的投入.新研制的防空反导武器装备通过定型试验才能装备部队.目前,外场“实装”试验难以模拟复杂战场环境与逼真飞行目标,因此必须在防空反导武器装备定型试验引入建模仿真技术与方法.本文首先分析了上述武器系统及其定型试验的特点以及典型测量控制仪器设备中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其次介绍了飞行目标航路仿真器的
随着大型飞机飞控系统复杂度的提升,为更好地进行飞控系统设计和飞行品质分析,开展基于工程模拟器的飞控系统试验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论述工程模拟器在飞控系统全开发周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基于工程模拟器飞行品质评估及控制律验证试验方法、试验流程和试验评价方法.工程实践表明:此试验技术可以缩短大型飞机电传飞控系统研制周期,提高全机飞行品质.
研究了利用电推进系统进行GEO卫星轨道保持问题,采用东西向和南北向解耦控制方案,给出了一种基于两周预报的位置保持策略,南北位置保持每天实施,东西位置保持在必要时实施.根据GEO卫星预报轨道漂移量计算位置保持所需的最优脉冲以及施加脉冲时刻,再计算小推力发动机开机时间区间.同时研究了推力变化对位保效果和燃料消耗的影响.对东经115°的GEO卫星一年的位置保持仿真,数值仿真结果表明,GEO卫星的经度基本
卫星网络以其建设周期长、测试难度大等特点,对数字化仿真技术的精准模拟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已有的卫星网络协议仿真系统多具有模型简单、可移植性差等特点.为此本文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构建了多模型动态加载、关键技术综合集成以及评估体系完备的卫星网络协议仿真验证系统,提出了卫星系统业务模型、网络模型和协议模型的建模方法,设计多维评估指标,为卫星系统的建设提供有效分析手段.最后搭建仿真环境,通过可视化展示和数
Th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Architecture Framework (DoDAF 2.0) provides a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e model,view,and the product description,rules,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
以绳系卫星系统的子星姿态控制问题为背景,分析了绳系卫星系统姿态控制模式及控制实现的难度与可行性;针对摆臂式控制手段推导了子星姿态动力学方程,通过反馈正比于子星转动角速度的阻尼项,实现了子星姿态的稳定控制,并对系绳长度、控制参数的选择对姿态控制系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对地观测中关心的姿态跟踪问题,提出了在跟踪输入已知的条件下,通过对输入增加超前时移环节来提高跟踪精度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
针对柔性机械臂存在的模型不确定性以及外界干扰,设计了复合控制策略,旨在实现对未知信息的有效学习从而完成控制器设计.首先,采用输出重定义方法对系统输出进行调整使其克服非最小相位,零动态稳定;其次,结合输入输出线性化策略使对象模型分为输入输出子系统以及内动态子系统;接着,针对输入输出子系统,考虑模型不确定性设计神经网络学习策略,针对外界未知干扰设计扰动观测控制方法,两种策略互为包含关系,相互作用;最后
大展弦比高空长航时无人机的气动伺服弹性稳定性问题突出.通过建立大展弦比无人机结构动力学有限元模型,分析了飞机气动弹性稳定性,进一步对飞行控制律进行建模,开展了气动伺服弹性分析,并针对航向不稳定,进行了限幅滤波器控制律设计.仿真表明,设计的限幅滤波器明显增加了飞机结构-气动-飞控耦合系统的稳定性,达到了控制目的.
精跟踪系统作为量子定位系统中的精确瞄准部分,其精度直接影响着量子定位精度的高低.本文在粗跟踪系统运行的基础上,建立了精跟踪系统的控制框图,并建立了各部分的离散传递函数,设计了离散型PID控制器;同时,在Simulink平台进行了精跟踪系统的仿真试验,验证了采用本文设计的PID控制算法,在不考虑平台振动以及环境噪声情况下,可以使得精跟踪系统的误差达到小于2μrad.
V3机器人是一类特殊的并联机器人,本文研究V3并联机器人在拾放操作中的时间最优轨迹规划,为此对其进行了运动轨迹规划和速度规划.首先,通过S形曲线加速的约束计算出所需要的时间;然后,根据机器人在工作空间中的不同位形,为了避开奇异位形而采用B样条曲线再次进行规划,从这两种时间中选择耗时最短的;最后,又将V3并联机器人在标准直线拾放操作轨迹上所耗时间于Quattro650机器人的最短运行周期相比,发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