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施治胸痹临床心得

来源 :2005·人民大会堂首届中华传统医药名家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xwm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痛、心肌梗塞、心衰,这种病属于中医的胸痹、真心痛范畴。保心源气,基础上祛瘀生新,调阴阳五行正常运转。解气血、痰湿、寒热、外邪瘀滞,有利于生血更新必活力。本文对胸痹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简述了辩证分型施治的情况,提出以心“元气”为根本,远用阴阳五行学说,脏腑辩证来治疗胸痹。
其他文献
钱学森在1986年向中医界指出“发展中医只有一条路,要换装,变成用现代科学语言表达的唯象理论。什么叫唯象理论呢?就是完全从现象中总结、概括。只讲其当然,现在还讲不出其所以然。根据实践的经验,说明是这么回事,把它讲的有条理,这就叫“唯象中医学”这为很多在临床上疗效好,但讲不出“所以然”的疗法,指出了一条便于传播的捷径大道。笔者把自己常用的一些讲不出“所以然”的疗法,试用唯象论予以说明,请同道指教。
切开挂线法一次根治肛周脓肿是一种简单便易行疗效好的方法,它不但能一次解除患者因脓肿后遗肛瘘再行二次手术痛苦,而且还能从根本上解决高位脓肿因手术产生的后遗症,临床应用时如能找准感染灶内口,正确操作均能收到令人满意的疗效。肛周脓肿如行切开行引流,等肛瘘形成再经二次手术,不但病程长,还增加了病人的手术痛苦和经济负担,笔者采用切开挂线疗法,对178例肛周脓肿进行一次根治治疗,均获得了成功。
非典时期,笔者根据传染病与流行病学的发病机制、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以及中医病因、病机学,大胆探索,自拟一帖防非典方剂。只因笔者乃为民间一郎中,人微言轻,当提出此论时,他人也许不屑,但只能告诫周边亲朋好友及熟人服用,不想却一传十,十传百,在本人所处域内掀起一层涟漪。当非典战役末期央视台最后公布出台防非典方药与自拟方相差甚微时,当地民众对笔者才是刮目另看,同时也更激发起笔者对中医药研究的更大兴趣来。本
便秘系“太阴之厥,则腹胀满,后不利”(《内经》),便秘有“阴结”、“阳结”、“脾约”之称(《伤寒论》)。应“以药滑之”,而不可“妄以峻利药逐之”(朱丹溪)。后人将便秘总结为热秘、气秘、虚秘、冷秘四类。本文对病因及病机进行分析,简述了治疗方法,并介绍了典型病例以供参考。
目前,随着我国中医药跨上“基本平台”,必将推动中医药的跨越式发展。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也都把攻克乙肝,包括HIV、癌症及慢性疑难病的目光投向中医中药,而且新药不断出现,已有明显进展,但要根除乙肝和治疗HIV等确实很困难,致使单用扶正祛邪等中医理论解释其抗病作用机理,不易被人们接受,以登入世界科学殿堂,已经是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课题,而且经过众专家学者努力在中草药作用机理上特别是在功能基因的研究上已经取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其发病的普遍性和对人体的危害性,已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和关切。本文就颈椎病临床应用中国传统医学手法治疗和实用性及治愈机理进行介绍,基于对颈椎发病合乎客观实际的认识,采用中医非药物手法治疗应用于临床,则法合于理,就可充分发挥中医传统医学手法的运动中治疗的优越性。亦合乎辩证唯物观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经长期临床实践的检验得到了验证。
宫外孕是女人子宫附件外孕,发病的年龄在17-46岁,平均29.5岁,分布子宫右侧或左侧附件,其中一股部妊娠,间质部、伞部,临床症状是全下腹痛,右下腹痛,左下腹转右下腹痛,口喝、恶心、呕吐或肛门下坠感、宫外孕破裂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出血,严重者还可出现休克,不及时抢救会导致死亡。现有各种治疗宫外孕药物很多,但疗效不高,普遍采取手术疗法,但在一定程度上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后遗症。本文主要采取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目前所说的针灸乃是两种治疗手段与两种作用方式,合并在一起的简称,实际上它们乃是各自分离的针为针而灸为灸,在此处所说的针灸,乃是针与灸合一两位一体的真正针灸,是说灸的作用,是通过针来实现的,合而言之,可称为“针灸’,分而言之,则称为“汽针”或“汽灸”是针灸与药物的作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的治疗方法,故又称之为针灸药三联治疗仪。本文对针灸(汽针、汽灸、针灸药,三联治疗仪)的设计与构思进行了介绍,简述了
皮肤病的发生与人的健康情况、生活习惯、工作环境与身心状况等都有密切关系。有些皮肤病是由于全身性疾病引起的,有些皮肤病与免疫障碍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有关,有些皮肤病与遗传有关,其中异位性皮炎更有一定家庭史。长寒冷或酷热的天气下从事户外活动,常会引起皮肤症状。本文对牛皮癣与白癜风的病理、分类及预防进行介绍,简述了李氏中医疗法的相关内容。
本文提出了保护生态平衡的具体措施及其意义。指出任何资源,大体上都是十分有限的。即便像蛇这样可再生的资源,如果只是一味地进行掠夺性的开发,滥捕乱捉,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果的话,那么在不久的将来,蛇类就将面临灭绝的威胁。而我们的子孙对蛇的概念就将成为一种遥远的传说了。为了让我们的后代不至于面临资源枯竭的威胁,我们就应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本着“物尽其用、综合开发”的原则,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