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陆缘张裂的有限变形分析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19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h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南海构造演化过程中,岩石圈的张裂和分离备受关注,但多侧重于小变形条件下的构造动力模式及变形机制的计算分析.尽管最大相对伸长远小于1的小变形条件与广义胡克定律表述的线性应力应变关系的结合、可使弹性学方程组简化为线性方程组,但在南海构造演化过程中,许多地质过程不满足小变形条件的假设,而是有限变形问题.有限变形问题和小变形问题的材料力学基本方程不同,有限变形的分量eij不象小变形的应变量εij那样具备明确的几何意义.虽然有限变形将导致问题的非线性,但可能是解决许多地质问题的发展方向之一,本文拟对此作研讨.
其他文献
本文考虑一维声波传播,利用Bron散射理论推导了分别适用于常速和变速背景的一维速度反演公式.给出了由积分道计算绝对速度的方法.
本文首先分析了2001年11月14日发生于昆仑山口西M8.1级强烈地震的情况.然后分析了震前二年在蒙新青甘出现的大面旱区,和利用旱震关系提出的中期预测,最后讨论了灾害链效应.
作者利用大范围可遥测资料、用倍九律观点讨论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的短临前兆.分析了热红外异常、6级地震活动及K=8的大磁暴活动.
本文通过对黄海布格重力数据进行水平方向导数、垂直梯度和小波变换等处理,结地震资料,根据断裂带特点,展布和相互关系提出中朝和扬子块体边界地球物理证据.
我们编制了模拟地震波的并行有限差分程序,从张量波方程出发,采用交错网格速度—应力格式,在通过网格生成方法生成的规则计算区域进行计算,并实现镜像自由表面条件,程序可以在任意多个节点上使用MPI进行并行计算.
本研究旨在根据所获得的地壳形变研究结果以及震源机制结果,使用相应不同的模型,具体描述唐山主震和两个主要余震之间的触发关系,并将这些主要地震活动引起的应力转换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进而讨论唐山大震应力转换与300km区域范围内触发地震分布的关系.
2002年9月3日1时52分,山西太原市发生了M5.0级地震,震中位于太原市郝庄乡(37°51′N,112°37′E),震中烈度V度强,震源潭度18km.这次地震是1957年太原5.0级地震之后,时隔45年后太原地区最大的一次地震事件,也是近两的以来大华北地区一次有影响的地震事件.对山西测区重力场与地震活动关系的初步研究表明,由流动重力资料得到的重力场演化图像,一定程序上反映了该区地震孕育的演化过
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过程与伴随地壳构造运动所产生的构造应力场复杂的时空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大量震源机制结果及震源破裂过程表明,构造地震是地壳构造断裂剪切破裂的结果,地震的发生与环境应力的大小密切相关.环境剪应力的高值分布区,往往是强震危险区,容易发生强震.及时获取区域环境剪应力场的量值,追踪环境剪应力场的时空动态变化过程,是判定强震危险区及其危险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三层层状介质下瑞利导波的频散及位移特征,对"之"字形频散曲线的形成原因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很多盆地在发育中期或后期由于应力场的改变经历了构造反转,如何确定盆地内存在的构造反转?每一期反转的性质和强度如何?我们采用物理模拟的方法,对四种不同应力组合情况下-正向拉伸+正向挤压,正向拉伸+斜向挤压、斜向拉伸+正向挤压和斜向拉伸+斜向拉伸+斜向挤压-发育的反转构造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盆地内反转构造发育的平面和剖面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