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前内侧入路联合外侧入路治疗肘部损伤三联征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e12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肘前内侧入路联合外侧入路治疗肘部损伤三联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采用肘前内侧入路联合外侧入路治疗闭合性肘关节恐怖三联征11例,其中男6例 女5例,年龄20~45岁,平均32.5岁;左侧7例,右侧4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8例,交通伤2例.冠状突骨折按照Regan-Morrey分型:其中Ⅰ型(冠突骨折块<10%冠突高度)3例.Ⅱ型(<50%冠突高度)7例,Ⅲ型(>50%冠突高度)1例;所有骨折块偏桡侧.
其他文献
目的 总结探讨应用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手部掌、指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12年7月-2014年4月应用有限克氏针内固定结合 Orthofix微型外固定架治疗掌指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32例。微型外固定装置:跨关节安装外固定架。
护士素质是能否做好护理服务的关键。针对骨科患者起病突然,病情复杂,卧床时间长,生活不能自理及新时期患者心理需求的多样化,新形势下骨科护理人员应从塑造美好的护士形象,重视人文素质的提高;训练娴熟及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慎独精神的培养与提高;加强语言修养,增加沟通技巧;增强法律意识,发扬传、帮、带的作用等方面培养和提高护士素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最大限度地体现良好的人文关怀。
目的:探讨创伤性股骨髁软骨损伤的治疗。方法:从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因为创伤造成的股骨髁软骨损伤在我院接受关节镜微创手术以及开放手术治疗的患者19例,其中16例伴有髌骨粉碎性骨折,3例伴有髌骨单纯性骨折;6例不伴有髌骨骨折,但是有明显的髌骨叩击痛及关节腔内血肿。
目的:椎间盘退变是引起下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治疗椎间盘退变的主要方式是手术。组织工程治疗椎间盘退变是目前正在研究中的新型治疗方案。通过对构建三维微球支架对退变髓核细胞进行修复与再生,还原细胞外基质水凝胶环境,为椎间盘退变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的 通过探讨VSD引流术在开放性骨折中的应用,总结VSD引流术后的疗效和护理体会。方法 对46例四肢创伤开放性骨折合并组织感染患者一期均选用VSD负压吸引7-14d,注意观察负压、封闭性和引流的通畅,创面清洁后行皮瓣转移术。结果 46例患者经VSD引流后,患者创面愈合良好,均未继发感染。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secondary reduction effect of early functional exercise on the articular surface of the subtalar joint and the foot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internal fi
目的:我院是一座以骨科为特色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骨科现设脊柱病医院、关节病医院、骨创伤医院、中西医结合骨科、手外科、骨显微修复外科、中医骨科诊疗中心、运动医学诊疗中心、足踝外科诊疗中心、小儿骨科诊疗中心、骨病肿瘤科、骨质疏松科等12个骨科专业21个病区,被誉为"西部骨科航母"。作为一家专业特色鲜明的骨科医院,我院的门诊患者众多。前来就诊的患者主要是骨科患者,其中多为患慢性病的老年患者和创伤患者,由
目的:探讨骨科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选择我科老年及下肢骨折须卧床休养,按照RAPT评分为中高危的患者共162例,给予入院、术前、术后评分,综合给予心理、饮食、疼痛护理,采用抬高患肢、早期功能活动等基本预防,下肢静脉泵及梯度压力弹力袜等物理治疗,口服利伐沙班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等药物预防等全面的护理措施。
目的:探讨臀大肌在腰背部疼痛中的临床疗效及分析.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从2013年5月至2015年9月收集56例患者治疗前通过医学查体实验,患者所描述症状,医学影像检查具有不同程度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病例并在我科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年龄21岁-56岁,其中男17例,女39例,将其分为A组31例和B组25例.A组采用徒手治疗法处理臀大肌和激活臀大肌的治疗方法,B组单独采用传统手法治疗方法,两组同样按每个
目的:股骨转子间 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是老年人因骨质 疏 松导 致骨折的 一 种,发病率占全部 骨 折的 3%~4%。其治疗方法较多,治疗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性。随着生物力学研究的深入及新型固定材料的不断问世和改进,其治疗措施在逐步提高和完善。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法文献报道较多,笔者就该疾病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