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7致密油储层测井地质评价方法

来源 :第十三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656lk55lk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岩心、常规薄片、压汞、X-衍射等资料结合常规物性分析、粘土分析等,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致密油储层的岩性岩相、成岩相等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常规测井和成像测井将研究区的岩性岩相划分为砂质碎屑流细砂岩相、浊流细砂岩和浊流粉砂岩相、滑塌岩相、深湖半深湖泥岩相以及油页岩相.通过岩心刻度测井,利用常规和成像测井资料实现了各单井纵向上的岩性岩相的识别和划分,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岩性岩相与TOC含量和脆性指数的关系.
其他文献
关于沉积微相的研究,前人多针对粗碎屑骨架砂体沉积相开展研究工作,对泥页岩这种细粒沉积物的沉积微相很少关注.在一个沉积盆地中,细粒沉积物的总量巨大,在纵向上及平面上均广泛分布.以东营凹陷西部沙三下亚段泥页岩发育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描述、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等技术,以直观反映岩相间差异为原则,综合矿物成分、层理构造、有机质丰度、颜色以及其他混入物等因素,将东营凹陷沙三下
南海西北部广泛开展的油气勘探不断需要我们对盆地的地质演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莺歌海盆地保存了完好的新生代沉积序列,是探究周缘构造、气候演化的重要切入点.红河作为该区域唯一的大型河流,一直被认为主导着莺歌海盆地的沉积供给.本文综合重矿物分析和碎屑锆石U-Pb测年来研究中中新世至上新世时期整个盆地范围内的物源演化特征,结果较好地揭示出除红河之外的潜在物源区.
近年来四川盆地侏罗系在低孔低渗油藏和非常规资源勘探上不断有新的油气发现.影响储集层质量的主要因素是砂岩和粉砂岩的层序格架对比、沉积微相和成岩相.对此领域的详细研究是预测有利相带和相对优质渗透性储集层的有效方法.在岩心、测井、岩矿测试和地震资料等的综合分析基础上,进行基本沉积特征描述、地层层序格架和成因机制解释等多个方面的研究.最终确立研究区侏罗系层序地层学和沉积砂体基本特征,通过三维地震或二维地震
储层沉积相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研究内容.沉积相的研究按照开发阶段的不同,可以分为勘探阶段的沉积相研究和开发阶段的沉积相研究.勘探阶段沉积相的研究主要是以地震资料结合探井资料对研究区的砂体整体展布进行研究,此阶段的研究方法比较适合大范围的区域;开发阶段主要是要查明砂体展布,揭示砂体在三维空间的变化特征,以及微相相带宽度,并按开发小层为单元,进行细分微相研究,从而揭示砂体的非均质性.此阶段研究沉积相
现阶段岩相古地理编图方法主要基于层序地层学原理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在地层格架内部采用砂岩厚度、砂地比等单因素图件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的思路而开展.针对"满盆富砂"沉积格局地层而言,砂岩/地层厚度比值大,且平面分异较小,难以实现平面沉积微相分布图的编绘及骨架砂体发育有利区带预测.因而传统编图方法对该地层实用性较差,不能有效揭示该类型地层所蕴含的沉积学意义.
长江水下三角洲全新世地层为比较均一的泥质沉积,厚达20-30米,年均沉积速率高达~ 2.5 cm/yr,是进行高分辨率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的重要载体.YD0903孔(30° 53.905′ N,122° 54.55′ E)取自长江水下三角洲泥质沉积区,水深36 m,进尺约60 m,其中0-44 m连续取芯.沉积相和AMS 14C测年分析表明,约1.4万前海侵到达研究区,在此之前沉积的是一套厚约2 0
会议
始新统文昌组湖相烃源岩和始新-渐新统恩平组过渡相烃源岩是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两套已证实烃源岩.基于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利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资料,以系统论的观点综合分析了影响烃源岩形成的控制因素及作用过程,论述了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环境系统属性差异性对烃源岩发育的影响.
白垩纪开始,江陵凹陷进入断陷期,各断层开始活动,相应地形成了一系列沉降规模不等的箕状洼陷,沉积了一套较厚的陆相地层,红花套组则沉积于该时期.由于研究区钻遇红花套组地层的井少,而且全部分布与万城断裂的上升盘,为该地层的沉积特征研究带来很大的挑战.整个江陵凹陷为地震资料所覆盖,并且三维地震资料品质较好,除个别断裂带附近地层断裂变形严重外地层整体呈发展状,非常适合应用地震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对红花套组地层进
根据流体包裹体的透射光和荧光镜下观察,江苏黄桥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储层样品中包裹体较为发育,以盐水和油包裹体为主,主要分布于石英裂纹和石英次生加大边中,个体较小.油包裹体在蓝光和紫外光激发下分别发黄绿色和蓝白色荧光,表明研究区龙潭组油主要为中成熟阶段.通过对研究区包裹体显微测温,结合埋藏史-热史、构造演化和成岩演化模式研究,研究区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在89-93℃、115.4-126.3℃和135-14
在四川盆地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钻孔、取心和室内分析测试资料基础上,研究其储集层特征、不同类型储集层成因和控制因素,并预测有利储集区带分布.岩心上,根据储集空间类型的差异和其与"花斑"状岩溶系统的发育组合特征,可将储集岩进一步划分为针孔、"花斑"针孔、溶洞及"花斑"溶洞等4种类型,其中"花斑"溶洞型储集层质量相对较好,次为溶洞型和"花斑"针孔型,针孔型储集层质量相对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