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长QT综合征的器械治疗

来源 :第19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lyzhang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Long QT-syndrome,LQTS)是一种以心室复极过程中Q-T间期延长且发生危及生命的多形性室性心律失常即尖端扭转性室速为特征的遗传性心电疾病.现已发现13种编码心脏离子通道的LQTS的相关基因,其中LQT1和LQT2共占所有LQTS病例的90%,而LQT3占5%~8%.LQTS的治疗方式有3种:抗肾腺素能治疗:包括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左侧心脏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通过减少心脏交感神经兴奋性起作用;心脏起搏治疗;置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本文主要探讨LQTS的器械治疗进展,但同时也会关注β-受体阻滞剂和LCSD治疗,因为三种治疗手段互为补充.
其他文献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展,血管钙化发生率逐年增加.在冠心病患者中,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CAC)并不少见.接受择期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中,中重度钙化病变比例可达30.8%,而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发生基础是冠状动脉的急性血栓性闭塞病变.对于院外发生的STEMI,早期再灌注治疗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并发症风险,从而改善其生存预后.STEMI的诊疗系统包括:急诊医疗服务(EMS)、急诊救治、心内科相关治疗、护理干预及住院治疗等方面;而其核心实质在于再灌注治疗.这一系列诊疗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STEMI患者的心肌缺血时限,进而降低疾病死亡率.与院外发生的S
在许多发达或发展中国家,冠状动脉疾病(冠心病)是导致死亡主要原因.心脏血管中富含胆固醇的斑块在炎症因子作用下会导致斑块扩展、血管狭窄、血流量减少甚至可能导致斑块破裂和心肌梗死.一些环境危险因素,如高低密度脂蛋白症、糖尿病、高血压及潜在的遗传因素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患病的风险,因此,基因组成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可能是影响疾病进展的关键.目前,有关遗传和基因组学领域的研究不断增加,并可望带来重大的突破性进
心血管疾病(CVD)是导致女性死亡的最主要疾病.从1984年开始,女性CVD年死亡率增长速度快于男性,而且,女性CVD患病和死亡的人数也远高于男性.尽管过去20年间女性CVD死亡率显著降低,但是目前针对女性冠心病(CAD)的临床研究证据仍然较为缺乏.而且,由于女性CAD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存在其特殊性,公众对女性心肌梗死(MI)的认识、医护对女性特殊性的重视度,以及女性MI诊疗的规范性均存在不足.
有效的抗血栓治疗可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患者缺血性事件复发和死亡风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增加医源性出血的并发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和ACS患者的严重出血并发症与患者短期死亡率和发病率有关,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随机对照试验(RCT)将出血作为安全终点事件用于评估新型抗血栓药物及介入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斑块成像技术的新进展不仅给临床医生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提供新的视角,而且使斑块形态成为除临床表现、造影图像特点和生物标志物外的制定治疗方案的推荐依据.虽然大部分的ACS事件都存在完整的纤维帽斑块,但是目前临床医生仍认为大部分的ACS等同于发生自薄弱纤维帽的斑块破裂.在本篇综述中,讨论了关于具有完整纤维帽斑块的ACS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回顾分析了最近几年的血管内成像数据库.探讨这种成像技术能否帮
新版室上性心动过速(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SVT)指南详尽描述了SVT的完整定义、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急症处理与长期治疗,具有很强的临床指导价值.指南最后还将特殊患者的内容如儿科患者、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妊娠及老年患者做简要概述,本文旨在对该指南进行解读.
心房颤动是一种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出现不协调的心房激动并导致心房收缩无效.心房因无序电活动而失去有效收缩,且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呈现递减传导,造成极不规则心室律以及快速或缓慢心室率,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房内附壁血栓形成.其心电图特征包括:规则有序的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房室传导存在时).
心律失常的发生常需要致心律失常的异常结构(即"基质")和急性诱因(即"扳机").尽管并非所有心律失常能追踪到明确诱因,但越来越多证据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心理应激伴发自主神经功能改变是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触发因素.此外,慢性心理应激事件如抑郁和对抗状态通过对自主神经功能长期作用,增加心律失常易感性.早期研究指出,针对减少消极情绪体验及其产生的生理学影响的治疗可能减少那些已有心律失常结构基础的个体心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不仅会引起患者心悸等不适症状,更可使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分别提高3倍和5倍,有很高的致残和致死率.长期以来,尽管人们对房颤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近些年来,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心律失常的发生和维持过程中的作用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学者进一步研究发现,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的心房肌线粒体功能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