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埙掠影七千年--从考古实物管窥埙的历史沿革

来源 :第六届东亚音乐考古学国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vin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埙是中国一种非常古老而有特色的吹奏乐器.本文主要从考古实物的角度出发,结合音乐文献,从其形制纹饰、音乐性能、演奏方式等几方面对7000年来古埙的发展简史作了初步的探讨,对个别埙的真伪谈了一点个人的看法.特别是,近几年在有关埙的乐律学研究中还存在一些误区,笔者就此谈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其他文献
国家大剧院自2007年12月开幕运营以来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乐器类艺术展览,其中包括《高山流水——古琴艺术展》《华夏遗韵——中原古代音乐文物展》《器·乐——东方乐器博物馆
俑,是古代陪葬用的偶人,是中国古代生命观念的产物.本文阐述了唐代的乐俑,包括乐舞俑、奏乐俑、鼓吹俑、胡乐俑和戏弄俑等.一组组生动的乐俑就像古代的乐队重生,再现了大唐古
对贞孝公主墓的清理发掘工作于1980年10月至12月、1981年5月至6月,先后进行了半年多的时间,距今己30多年.在这30多年的时间里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墓葬进行了
新疆作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要冲,造就了其东西方民族及文化交汇之地的独特历史地位,因而也就拥有为数众多、种类纷繁的音乐文物.这些音乐文物中,又以在新疆众多石窟寺中所见
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玉振"古琴,年代久远、价值突出,为馆藏乐器类文物中精品,是研究传统制琴工艺的代表器物.本文基于古琴断代常用的方法,以"玉振"为例,从古琴的断纹、形制、髹
梁三朝元会中的"上云乐歌舞伎"在继承汉代散乐百戏中神仙思想与西域因素的基础上加入当时的道教上清派思想和粟特乐舞,为一胡汉融合的仙倡祝寿题材.演出乐人及扮演瑞兽者皆着
山西临县碛口古镇黑龙庙的山门戏台具有"窑洞内外不一样""戏台唱戏不费力"和"山西唱戏陕西听"的奇妙声学效应.通过实地考察,运用声音的直射、反射、共振等声学原理,从声源、
1958年出版的《邓县彩色画像砖墓》一书,因出土器物的相对丰富和具有特色而震惊中外.特别是墓室中出土的关于吹奏、弹拨、敲击类乐器的组合情况与舞蹈、人物、伎乐飞仙等画像
考古器物类型学强调型与式的把握,同型器物也会显现差异,有了标准型或称基本型后,具备主要特征且变化较大者则以式分,这种学术理念其实可以用于曲调考证之中.中国传统音乐文
编钟音列研究发展至今,针对先秦各个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不一样的音列结构模式已有了整体性认识.面对编钟音列历时性发展的整体框架和先秦各个阶段音列结构的不同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