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基吸附材料对水中多类抗生素的吸附研究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水处理化学大会暨海峡两岸水处理化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s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随着抗生素类药在医药和农业等方面被广泛使用,其对水体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日益扩大。本课题组在先前合成的GO(氧化石墨烯)、RGO(还原氧化石墨烯)上复载了Fe3O4粒子,使得材料变为了有磁效应的MGO,MRGO两种材料,同时为了提高材料的抗酸性,在上述两种材料的Fe粒子表面包裹了SiO2层,最终得到了本实验所使用的SMGO和SMRGO两种石墨烯改性材料,并在后续的Fe离子溶出实验中验证了材料良好的抗酸性能。本实验选取了三种典型的抗生素-盐酸四环素(TC)、诺氟沙星(NOR),磺胺嘧啶(SDZ)作为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实验.通过不同pH对吸附的影响实验研究两种材料对抗生素的吸附能力,同时还进行了动力学和热力学方面的实验,进一步探索吸附的机理。此外,还对材料进行吸脱附循环试验,测试材料的循环使用能力。
其他文献
我国2006年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在使用臭氧时,溴酸盐的最大限值为10μg/L.因此,开发一种高效去除水中澳酸盐污染物的方法显得较为迫切.本文选取泡沫金属中常见的泡沫铜为电极材料,研究溴酸盐电催化还原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并探讨该电化学还原技术应用于自来水处理的可行性和泡沫铜电极反应前后化学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与石墨,碳纸及泡沫镍电极相比,泡沫铜电极对于
对于饮用性地下水中氟离子的去除的主要技术包括:混凝沉淀、吸附、电凝聚、电渗析和反渗透等,本文采用自制的碳气凝胶平板电极进行模拟水样中氟的电吸附去除研究,通过单因子实验优化了该电吸附技术的操作参数和适用的溶液条件,并研究了反接电极法的再生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自制的碳气凝胶平板由纳米颗粒组成三维网络结构,比表面积为670.90m2/g,具有良好的充放电可逆性和迅速形成表面双电层的特点。吸附氟离子后的碳
本文系统研究了卤代酚在在漆酶催化过程中的反应动力学,探讨了腐植酸(HA)和金属离子对卤代酚转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漆酶浓度下,卤代酚的去除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的规律,通过动力学模型拟合可得到表观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比较在不同漆酶浓度下得到的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发现两者之间线性关系。综上,可以推测漆酶催化氧化卤代酚遵循二级反应动力学。
磷超标是当前许多城市黑臭河道治理中堕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研究分别以DO水平和曝气运行时间为控制因素,采用Design-Expert软件设计实验工况,探讨水曝气模式及泥曝气模式对底泥内源磷行为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确定最优曝气工况。在所有底泥曝气扰动模式中,工况9的TP削减率最高,表明低强度的间歇曝气更有利于上覆水中TP的去除。由于底泥曝气造成上覆水中SS大幅增加,颗粒态磷增多,对上覆水中TP的削减
本文采用自主研发的·OH制备系统,利用大气压强电离放电将O2电离、离解生成高浓度的O2+、O、O(1D)、O2-和O3等氧活性粒子,经高压射流器注入到水中,通过一系列等离子体化学反应实现了·OH溶液的高效制备。本文选取厦门大学翔安校区的湖水为背景水,采用上述羟基自由基制备系统,结合气浮前处理工艺,改变混凝剂种类、混凝剂投加量、水力停留时间、溶气进气量及总氧化剂投加量,主要对处理前后的浊度,藻密度、
四尾栅藻是我国南方各水体常见的藻种,在春秋季节大量繁殖,极易参与形成藻华,进入供水系统,危害饮用水安全。本课题采用大气压强电离放电协同高效气液混溶技术高效制备羟基自由基,对四尾栅藻进行氧化处理,探索其杀灭阈值及致死机制。由于强电离放电产生高浓度氧活性粒子溶液成分复杂,因而采用总氧化剂来进行表征。对四尾栅藻致死效果的判断采用SYTOXGreen核酸染料进行判断,在蓝色激发光下,死亡的四尾栅藻失去细胞
本工作以天然高分子材料壳聚糖(甲壳素脱乙酞化产物)为原料,制备了具有亲/疏水性可转换特性的新型絮凝剂,以期能高效脱除、并回收畜禽养殖废水中的重金属和抗生素物质;采用红外、核磁、XRD等方法对絮凝剂和絮体进行表征;考察了不同温度条件和投加方式下,絮凝剂对硫酸铜和四环素(TC)模拟水样的絮凝性能,探讨了不同絮凝剂的絮凝机理;最后,探索了絮体中重金属和抗生素的分离方法。
磺胺二甲基嘧啶(SMZ)是一种广谱兽用抗生剂和生长促进剂,被广泛应用于畜牧和水产养殖业。本实验采用热活化PS降解水体中的SMZ,系统研究温度、PS浓度、pH、溶解性天然有机物,以及C1-、HCO3-对反应的影响,深入探究SMZ的降解动力学,并对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进行测定。根据中间产物的分子结构,对热活化PS氧化降解SMZ的反应机制和转化途径进行了推测。实验结果表明,SMZ的降解符合假一级反应动力
近年来,抗生素类污染物对我国地表水、土壤和底泥的污染非常严重。本文采用热活化PS产生SO4·-的方式降解水溶液中的典型抗生素——磺胺甲噁唑(SMX)和甲氧氨苄嘧啶(TMP),系统地考察温度、溶液pH和天然水质成分对降解动力学的影响。通过固相萃取-液质联用(SPE-LC-MS/MS)对抗生素的降解产物进行了鉴定。研究结果表明:SMX和TMP的降解遵循假一级动力学规律。升高温度可以显著提高抗生素的降解
本研究以PCBs的高效厌氧还原脱氯为基本出发点,基于底泥双室微生物电解池阳极体系,控制阳极施加电位值以及额外电子供体如葡萄糖、乳酸钠的投加,考察多氯联苯(本研究以2,3,4,5-CB为研究对象)的还原降解效果,并与底泥物理化学特征及不同实验阶段底泥菌群结构的变化相关联,试图阐明微电场刺激下微生物-电化学协同还原脱氯途径的表达和电极、脱氧菌及污染物之间的电子传递机制。本文探索的电化学方法以强化多氛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