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在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来源 :2006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uty85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GIS技术的产生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发展的共同产物,是管理和研究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可以迅速地获取满足应用需要的信息,能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表示处理的结果.此文介绍了GIS技术的应用现状,建立基于GIS技术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必要性,讨论了基于GIS技术应用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及系统结构,并就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和建立地质灾害模型做了初步探讨,对于全面掌握一定范围内可能自然灾害的分布,预测和预报可能的工程地质灾害,对地质灾害的防护和处理,最终保障社会的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客观世界到信息化世界的认识和抽象过程以及由信息世界返回客观世界的利用改造过程的发展和转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其他文献
通过室内试验、原位测试以及对风积砂筑路的一些工程实例的分析,总结并证实了风积砂的特性,包括风积砂的物理、化学和工程力学等方面的特性.本文也研究分析了风积砂的路用性能,即通过合理的设计和采取合适的施工工艺,风积砂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筑路材料,这将很好地解决盐渍土翻浆、无砂石地区筑路费用高以及道路病害治理困难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阐述了可靠性分析原理,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对广州某人工高边坡的整体稳定性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分析结果认为研究边坡属低危险性边坡,可判定为稳定边坡,但其可靠度并不满足工程安全等级,有必要通过一些必要的工程手段进行加固支护.
本文研究管波探测法在广州地铁中的应用,简要介绍了管波探测法,并详细论述了该方法在广州地铁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成果和验证情况。
在详细分析并消化坝陵河大桥隧道锚和关岭1号隧道勘察设计资料基础上,为了详细、准确把握施工期的工程地质条件,采用了"以地质法为基础的综合物探技术"进行补充探测,具体采用了HSP声波反射法、高密度电法和电磁波反射法.根据探测结果和现场地质调查,进行了围岩分级建议.综合各种方法探测结果,对主要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目前,工程施工正逐步开挖揭露并证实地质预报及分析情况,监控量
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是我国即将实施的第一条高速城际轨道交通铁路,沿线经过多个区域地面沉降漏斗,对工程和行车的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论述了工程沿线地质环境,区域性地面沉降的现状、产生原因、发展变化趋势,及对京津城际轨道交通工程的影响,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冷都复杂斜坡体处于金沙江虎跳峡上峡口与硕多岗河交汇处北侧,曾有不少研究者根据地貌特征将其称为"冷都滑坡".由于该斜坡体位于正在规划的虎跳峡水电站库首区,规划中的滇藏铁路金沙江大桥从其东侧通过,因而其结构特征及稳定性研究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综合分析认为,冷都复杂斜坡体是内动力和外动力联合作用的结果,其前缘为坡积、坡洪积堆积体,局部存在古滑动迹象;中部基岩因断裂作用而支离破碎;后缘陡崖
通过对广州市南沙区主要花岗岩分布区开展土壤中氡浓度调查(网格500 m×250 m),发现了多处土壤氡异常区,并对土壤中氡的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区内土壤中氡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62~238.61 kBq·m-3,本底值为7.957 kBq·m-3,异常点最高值是调查区土壤中氡浓度本底值的30倍.
活动断裂是桥梁工程的安全建设与运营的重要地质灾害,是交通建设中必须面对且又亟待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之一.在具体工程中,断裂构造特性决定了断裂构造工程效应,两者共同决定了对断裂构造的工程处理措施.通过对桥梁断裂构造工程勘察、工程效应和工程处理全过程的综合研究,理论解析了断裂构造工程效应研究的前沿课题,并给合工程实践,提出了基于理论模型的断裂构造工程处理研究方案.
某厂房群桩施工时引起较高的超静孔隙水压力,最大达到120 kPa,试验区基坑开挖后发现桩头平均偏移量近1.5 m,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则必然导致基坑开挖失稳及整个桩基的承载力下降.本文通过对沉桩前后设置竖向排水体两种处理方案的地基孔隙水压力消散进行研究,得出设置合理间距的竖向排水体后再沉桩不仅有利于超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而且确保了工程安全,节约了工期.
本文以运城盐湖区的盐渍土为例,详细分析了盐渍土的溶陷性、盐胀性、腐蚀性等工程特性及对工程地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