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损伤在大动脉炎患者

来源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3年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gqx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损伤在大动脉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大动脉炎患者60例,其中活动期40例,非活动期20例,同时选择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测定大动脉炎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水平及数量.结果:大动脉炎活动期患者血浆ET-1和CEC显著高于非活动期患者(P<0.05),非活动期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大动脉炎患者存在血管内皮的损害,ET-1和CEC水平及数量可作为评价大动脉炎活动的临床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治疗,特别是血栓形成超过72小时的亚急性及慢性期的治疗意义和方法.方法:采用静脉滴注溶栓、降纤、改善微循环药物,皮下注射抗凝剂,股动脉注射溶栓剂,口服与局部外敷活血化瘀中药,穿弹力袜综合治疗方法.结果:151例不同时期的患者,无效两例,总有效率98.68%.结论:早期诊断,溶栓治疗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但对于亚急性期及慢性血栓形成的不同阶段多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同样可以取得满
目的:探讨糖脂敏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T2DM)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胰岛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小剂量STZ腹腔注射联合高热量饲料喂养建立T2DM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T2DM模型组、糖脂敏大、中、小剂量组、西药达美康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开始定期动态监测血糖变化,治疗4周后检测血糖、血脂、血清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进行胰岛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和
经皮氧分压检测做为一种对微循环的无创评价方式,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不同科室的医师所熟悉。因此在疾病诊断、治疗过程中合理的应用微循环检测指标,可以使诊断具有前瞻性,同时可以对疗效及预后做出适当的判断及预测。文章介绍了经皮氧分压检测的基本原理及检测方法,就影响PtcO2检测结果的可控因素探讨了环境因素、被检测者自身的因素、操作者及设备因素,阐述了PtcO2的决定性因素,有毛细血管因素、血液因素、其他因素三
本文收集近年来对促进MSCs定向增殖、分化在下肢血管再生领域的文献进行检索、整理,对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通过细胞实验,探讨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等因子作用,通过动物实验,阐明了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机理,分析了中药与MSCs的联合应用,从VEGF转染MSCs、BFGF转染MSCs、细胞穿透肤PEP-1等方面论述了基因
目的:定量分析下肢动脉NF-κB和PDGF的表达,探讨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血管壁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方法:对病例组19例终末期动脉硬化的下肢动脉和对照组3例正常下肢动脉NF-κB和PDGF的表达进行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动脉壁NF-κB(35.42±5.69)和PDGF-A(34.38±5.80)、PDGF-B(33.95±5.92)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PTA结合留置导管溶栓的护理特点.方法:将2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TA结合留置导管溶栓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病人做好术后健康教育,加强对溶栓导管的护理,协助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20例患者中,17例(85%)下肢血管闭塞段疏通,肢体皮温、皮色恢复较好、花斑及静息痛消失,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讨论:术后加强对溶栓导管的护理,是
目的:总结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总结共25例患者,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后,行血管腔内扩张成形和血管内支架置入.制定术前术后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观察临床疗效.结果:25例手术患者术后穿刺点均未出现血肿,其中5例出现皮下淤血,1例患者发生急性血栓形成,经导管溶栓后再通.术后患肢均皮肤温度增高,足背动脉搏动增强,患肢血液循环明显改,患足疼
目的:探讨慢性肠系膜缺血(CMI)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CMI患者的临床资料.1例直接开腹行逆行主动脉旁路术.12例DSA后行单纯腔内治疗,其中5例成功,另7例中1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及内膜剥脱术、5例行顺行主动脉旁路术、1例行杂交手术.结果:本组13例患者肠系膜上动脉均获再通.无手术死亡病例.13例进食后腹痛症状均消失.2例顺行主动脉旁路术患者出现淋巴瘘.出院后随访3-45月,患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导致节段性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或者狭窄后扩张,并可继发血栓形成,肺动脉及冠状动脉亦常受累.多发性大动脉炎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多数认为大动脉炎可能与链球菌、结核菌、病毒等感染有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根据受累动脉的不同将动脉炎分为头臂动脉型、主-肾动脉型、冠状动脉-肺动脉型、混合型等五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表现与患者的血管损伤部
目的:探讨改良静脉动脉化手术治疗下肢严重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例下肢严重缺血濒临截肢的患者行间置人工血管(局麻下)加一期原位大隐静脉动脉化手术,严密观察手术前后肢体症状和体征的变化.结果:术后患肢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转流静脉通畅,患肢血运良好,当天夜晚静息痛缓解,保住了严重缺血的肢体.结论:经过改良的静脉动脉化手术可以大大改善肢体远端血供,是治疗下肢动脉广泛闭塞、缓解静息痛、降低截肢率的有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