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研究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下腰5骶1椎间孔成形治疗腰5神经根卡压综合征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共15例患者诊断为椎间孔或孔外型腰5神经根管狭窄,男性9例,女性6例,平均62.2岁.所有患者经腰椎间盘CT、MRI和选择性腰5神经阻滞诊断为腰5神经卡压,采用局麻下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下腰5骶1椎间孔成形,腰5神经根管扩大、黄韧带切除和神经松解探查.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采用术前术后腰腿疼痛
【出 处】
: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下腰5骶1椎间孔成形治疗腰5神经根卡压综合征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共15例患者诊断为椎间孔或孔外型腰5神经根管狭窄,男性9例,女性6例,平均62.2岁.所有患者经腰椎间盘CT、MRI和选择性腰5神经阻滞诊断为腰5神经卡压,采用局麻下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下腰5骶1椎间孔成形,腰5神经根管扩大、黄韧带切除和神经松解探查.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采用术前术后腰腿疼痛VAS评分,改良Macnab标准、JOA和ODI评分判断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短柄生物型股骨假体用于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共52例,年龄78-91岁,均不合并严重内科疾病,头下型18例,头颈型24例,基底型10例,其中行双极半髋关节置换33例,全髋关节置换19例,股骨柄均采用干骺端固定型生物假体。
目的:探讨亚专业护理管理模式在骨科手术室运行中的效果及体会。方法:根据我院骨科临床疾病谱分布特点,在独立建制的骨科专科手术室基础上,实施脊柱、关节、创伤亚专业组护理管理模式。
目的:在颈椎前路和后路减压术后出现颈5神经根麻痹并发症是相对少见的,但是此并发症导致顽固性疼痛及肌力下降,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术前仍无法预测次并发症发生机率大小。
目的:评估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多节段和单节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3年10月之间,因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而入院行PKP治疗的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 由于髂嵴的阻挡,后外侧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难度,特别是高髂嵴、高骶岬或第5横突肥大的患者。我们在实践中简化TESS技术,并吸取YESS技术中的优点,将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设计出更为简便、实用、易学的PTES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urgery),并用来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本研究探讨PTES
目的 探讨小夹板减压包扎固定桡骨远端骨折减少压疮的护理方法。方法 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化分组,每组各30人,实验组给予整复固定前由两名高级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全身及骨折处皮肤进行评估,医生进行整复后,用单层三寸纱布绷带环形缠在夹板固定的位置。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后局部应用鹿茸多肽对骨折早期愈合的影响,并观察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一氧化氮合酶( NOS) 及其异构体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 ALP) 活性的影响,从而探究其促进骨折早期愈合的机制。
目的:本研究通过测量C7PL-CSVL、骨盆倾斜角、两侧肩部高度差、主胸弯Cobb角、胸腰弯/腰弯Cobb角等参数,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冠状位骨盆倾斜对整体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AIS患者48名,男13例,女35例,年龄8-22岁,平均16岁。均采用一期脊柱内固定矫形融合手术,随访24-68个月,平均34个月。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拍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仪(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兔胫骨及骨髓中左氧氟沙星的方法,用于评价纳米微球载左氧氟沙星可控降解骨修复材料中的左氧氟沙星在兔局部骨组织及骨髓中的缓释特点.方法:以环丙沙星作为内标,采用Sepax BR-C18(250 mm×4.6 mm 5 mm)色谱柱,流动相为:0.01 mol/L磷酸二氢钾—甲醇—0
目的:观察陶瓷-陶瓷假体摩擦界面的生物型髋关节在青壮年人群中的短期x线随访方法:对过去3年内随访的97例(104髋)行陶瓷-陶瓷生物型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进行研究,其中男55例(59髋),女42例(45髋),年龄18-45岁,平均39.3岁,以BMI>30为肥胖界限,其中68例(72髋)BMI30,所有患者术后第2天拍摄标准骨盆正位片和患侧髋关节正侧位片,第3天开始下地负重,3个月、6个月和12 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