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u酶膜的酶固定化工艺及其特性

来源 :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d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固定多酚氧化酶(PPO)的酶膜反应器(EMR)由于其优良的分离与生化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以壳聚糖(CS)膜为载体,利用PPO与鳌合在CS上的Cu2+形成的配位键,制备Cs-Cu(Ⅱ)的固定化PPO膜.选定Cu2+螯合量QCu2+(A)、PPO浓度CE(B)、pH(C)三因素,以固定化PPO的活力(U/cm2)为响应值,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得到最优的酶膜固定化条件:酶固定化的pH7.67和温度40℃,QCu2+30.07 mg/g,CF 2.12 mg/mL,固定化酶的活力75.41 U/cm2.通过考察Cs-Cu(Ⅱ)-PPO膜的特性以及测定溶液.PPO和固定化PPO的酶活性,固定化PPO的米氏常数(Km)及其相对活力都比溶液PPO的大,其半衰期约30天,酶膜重复使用8次后的酶活力降至79%.
其他文献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的方法,采用含氟丙烯酸酯类单体(TM)对羟乙基纤维素(HEC)进行接枝改性,并制成均质平板膜.通过红外光谱对羟乙基纤维素改性前后分子结构的变化进行表征;对比考察不同温度下,改性前后膜对CO2、CH4的气体渗透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的膜能够在较高渗透系数水平上,明显减缓CO2/CH4分离系数下降趋势.气体在膜中的透过行为符合Arrhenius方程,并计分别算出CO2和CH4
针对正渗透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之一:高效率驱动液的制备进行了研究.从正渗透驱动液分子结构设计的角度出发,研究制备了聚电解质包覆的聚苯乙烯、四氧化三铁等纳米粒子的核壳结构物质以及聚酰胺胺类树枝状聚合物并对研究了他们在正渗透驱动液应用中驱动效果.以陶氏RO膜为评价手段,结果显示,对基于聚酰胺胺类树枝状聚合物的驱动液,随着聚合物代数的提高,渗透通量显著升高,当驱动溶液的浓度为0.4mol/L时,最高通量可达
真空膜蒸馏(VMD)工艺作为作为膜蒸馏的一种新型操作方式逐渐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而微波也是一项成熟的技术.选用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疏水膜进行了真空膜蒸馏及微波辅助真空膜蒸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微波作用可有效地在膜组件长度方向上实现均相加热,并可显著地强化膜通量;与VMD过程相比,MVMD过程的膜蒸馏传质系数增加了9.22%.同时,MVMD过程也加剧了钙盐在膜表面的沉积,并使膜材料的
主要介绍了工业污水深度处理回用中反渗透膜在运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最后提出一些解决反渗透污染的办法和建议.
我国饮用水源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现有的重金属处理工艺复杂,处理效率低,成本高,急需一种简便高效廉价的处理工艺.本实验以聚醚砜(PES)为膜基质材料,以粉末状大孔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D061为功能颗粒,采用溶剂相分离法制备了膜吸附剂,并系统研究了膜吸附剂对水中的重金属铅离子的吸附性能,考察了树脂填充量、温度、溶液的pH值和吸附时间对吸附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膜吸附剂对水中的重金属铅离子具有较
采用Discover/Material Studio程序包中的MD(NVT)及MM(COMPASS力场)方法,模拟了不同溶剂分子噻吩与正庚烷在PEG膜表面的吸附与膜中的扩散行为.吸附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动力学平衡之后,噻吩与聚合物表面距离明显缩短,吸附能小于正庚烷;扩散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噻吩的扩散系数均高于正庚烷.PEG材料对噻吩具有明显的吸附与扩散选择性.
用溶液浇铸法制备了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bmim]BF4)杂化膜.用热重(TG)、动态力学分析仪(DMA)考察了杂化膜的热稳定性和玻璃态转化温度.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P(VDF-HFP)/[bmim]BF4杂化膜的表面、截面形貌.测定了膜在乙酸乙酯、水中的溶胀性能和对乙酸乙酯/水体系的渗透汽化分离性能.实验结果发现:P(VDF-HFP
详细介绍了我们在永久亲水有机中空纤维膜材料和组件方面的研究、生产、实验室表征以及实际应用中的初步结果.首先介绍永久亲水膜材料的制备原理,探讨了永久亲水性的优势.然后,介绍膜材料制备中各个参数对膜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系统地对膜材料进行了表征,包括扫描电镜结构,水通量,强度,抗污染性能等.并与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中空纤维膜材料进行了比较.最后,分析以研究的膜材料为核心,制备成8英寸/1.5米长的膜
制备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聚偏氟乙烯(PVDF)复合膜.研究了膜交联温度、操作温度和物料浓度对乙醇/水混合物的渗透汽化分离性能的影响.膜交联温度越高,分离性能越差.分离因子随温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随浓度增加而减小,通量则与温度、浓度成正比.在温度为55℃、物料体积分数25%时,分离因子达到最高,为7.98.
近年来,集成膜过程备受研究者关注,新型膜过程也不断涌现,膜吸附兼具膜技术和吸附技术的优势,在生物分离等众多领域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文章结合天津工业大学在膜吸附方向的研究,系统阐述膜吸附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