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脑卒中大会2016暨第六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2016中国脑卒中大会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论坛、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i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结合NIHSS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mRS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改良Rankin量表),探究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在急性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方法:收集自2012年12月-2015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4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12小时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这些患者均在入院时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进行NIHSS评分,并接受CT、CTP、CTA(CT angiography, CTA)检查。
其他文献
目的:对急性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探讨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15年2月期间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4例急性大血管闭塞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血管再通情况率、出院NIHSS评分变化情况、术后3个月mRs评分。血管再通情况评定采用mTICI分级,2~3级时表示血管再通成功,0~1级表示血管再通失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远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神经内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86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常规组41例、康复组45例。常规组予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康复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干预。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
目的:通过微信平台对出院后脑卒中患者实施管理,达到管控疾病的目的。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后出院的脑卒中患者共368例,按出院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进行常规健康指导及自我管理相关教育,出院前完成基线评估。对照组患者出院后按常规随访,干预组患者出院时加入脑卒中微信管理平台,定期向脑卒中患者的照护者发送疾病相关知识,通过互动解决护理中存在的实际问
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联合早期言语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IS)失语患者的影响;方法:以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IS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患者入组后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发展,给予IS常规治疗,3天后两组开始言语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抗抑郁药物。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CR
会议
目的:研究并分析脑动脉硬化患者合并椎动脉异常的临床有效筛查方式.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动脉硬化患者共89例,其中,男63例,女26例;年龄在33岁-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7±11.5)岁.所有患者接受椎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将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患者接受椎动脉超声检查,将所得的椎动脉异常率作为观察组1,行经颅多普勒检查,将所得的椎动脉异常率作为观察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MR血管壁成像(HR-MRI)对烟雾病(MMD)的诊断价值.方法:DSA确诊的42例MMD患者及40侧对照组行HR-MRI检查,结合MMD分类、Suzuki分期及临床症状评价MMD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段管腔外径及血管面积,重塑指数,狭窄类型(偏心或向心性),管壁信号强度(均匀或不均匀)及周围侧支血管.MMD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
目的:探讨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CT血管造影的影像表现,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南华大学附一医院神经内科病室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CT血管造影影像学资料,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密度、形态、部位、数量以及血管狭窄程度,对再分析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以及年龄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危
目的:探讨慢性脑供血不足早期诊断中的依据,特别是无创的影像学技术(螺旋CT及1.5T磁共振脑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在诊断中的重要性及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近年我院神经内科诊断慢性脑供血不足而入院治疗的患者80例进行CT及磁共振脑灌注联合血管成像检查.测量脑内感兴趣区(ROI)的局部脑血流量(r 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最大峰值时间(TTP),并根据脑梗死前期脑
卒中是“全球大病”,目前静脉溶栓已成为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受治疗时间窗以及发病时间的限制,我国缺血性卒中的静脉溶栓率极低.近年来,越来越多影像研究表明4.5~6小时仍然存在缺血半暗带,这意味着通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影像学指导下的溶栓治疗,可显著地扩大溶栓获益人群.头颅磁共振检查是目前最敏感、准确的方法,MRI不仅能显示急性缺血性卒中病灶的部位、范围,还能提供脑组织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