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源热泵空调设计方法

来源 :2009年全国热泵新技术及应用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wu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介绍了地下水源热泵的原理以及其在湖南省的应用状况,以湖南省常德市某办公楼为例并结合设计中一些常见问题,探讨分析了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在设计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如:回灌方式的选择,热源井的布置方案,深井潜水泵的选择等。此外,本文能够为将来的相关设计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随着CAD/CFD在泵行业的广泛应用,三维造型的高效性、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整个设计分析的质量,因此很有必要对三维造型方法进行研究。本文探讨了基于三维CAD系统下对叶轮建模的处理方法,特别针对叶片建模提出了一些新的建拱思路,即基于叶片轴面截线或术模截线进行一系列的空间投影直接得到叶片三维模型,进而快速完成叶轮造型。最后结合目前常用的三维造型软件CATIA,给出了设计实例。
研究了大口径自南侧翻式拍门的结构、运行时的开启角和闭门时的撞击力,并以南昏泵站DN2200的拍门为例。针对单扇平板、双扇平板、带腹板双扇柱形、无腹板双扇柱形四种形式拍门.计算了他们的开启角及撞击力。研究表明:(1)将大口径自南侧翻式拍门分成对称的两扇,可大大减小撞击力;(2)双扇柱形扣门可以增大运行时的开启角,无腹板的双扇柱形拍门增大的效果更明显。
泵站进水池内的流态对水泵性能及泵站效率有着重大影响,本文结合大禹渡泵站进水池的初步水力设计,采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和SIMPLEC算法,对不同运行工况下进水池内的流态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在不同运行工况下,在进水池末端存在一个较大的旋涡区,该旋涡的强度南池底向水面逐渐增强。在该处泵站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应该采用适当的消涡措施,对此进行控制,以避免诱发水泵内部更大的压力脉动和
大型泵站机电设备包括主机组、主变压器和配套的辅助设备。主机组是泵站的核心设备,它的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泵站的正常运行,因此故障监测将其作为主要对象。同时辅助设备包括水油气系统、通风系统,拦污设施等,直接影响主机组的运行,尤其是水油气系统,直接影响机组的冷却、润滑,一旦出现故障,很容易导致机组发热过高,千磨等故障。同时辅助设备的故障率很高,应给予相应重视。本文根据收集和调查的部分泵站的故障和维修记录,
针对扬黄流域水泵钢板焊接叶轮口缘及配套的铸钢密封环配合部位磨蚀严重,使用寿命短,水泵效率下降快的突出问题,对上述部位进行了镶钢圈技术的试验,从应用效果来看,该项技术实用性强,实现了水泵的高效运行和报废部件的再利用。
土壤源热泵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基于重庆某空军场站的双U管竖埋管土壤源热泵系统工程,文章对该系统冬季变工况下的运行能耗进行了分析。首先,建立了机组能耗的数学模型,在变负荷工况运行的某础上测试得到了机组的运行能效比。在此基础上对蒸发器不同温度变化对机组能耗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蒸发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机组能效比。根据地源侧变流量工况的测试找到了系统能效比的变化规律。
由于土壤冬夏吸放热量的不同而带来的土壤冬夏负荷不平衡问题正日益受到关注,土壤的逐年温升(降)使得土壤源热泵机组的能效逐年降低,甚至多年后机组无法运行。因此本文针对不同负荷不平衡率时地下埋管换热器的传热特性展开研究,并且基于热渗耦合的传热模型进一步研究不同水流速条件对冬夏负荷不平衡时地下埋管区域传热性能的影响,从而提出不同负荷不平衡率情况下的应对策略,以期土壤源热泵系统的高效运行。
在分析土壤源热泵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壤源热泵与冰蓄冷相结合的复合能源系统。这种系统可使夏季放入地下土壤的热量与冬季从土壤中提取的热量相等,使土壤温度每年都能够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最后,用实例对这种新型系统的运行策略进行了分析。
选取合理的无穷远边界值,利用三维数值模型对地埋管传热过程特性进行动态模拟,研究了对地埋管换热能效系数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较大的岩土体导热能力和埋设深度、合适的较小管内流速、间歇运行模式能够有效削弱长时间运行的热堆积效应,增强地埋管的能效特性,而加大支管间距仅能在较短换热时间内提升地埋管换热能效;短周期循环和较长时间温度恢复期有利于加强地埋管换热能效,最大程度地利用岩土体的蓄能
本文介绍了原生污水源热泵系统的应用发展现状和节能潜力。通过对天津市某具体污水源热泵示范系统在制热工况下的运行试验数据计算和分析可知,系统的制热性能系数可达到4.0;从热经济学的角度计算当日逐时的单位(火用)成本,得出了系统中的中介循环水泵的成本为最高,因此应重点提高该设备的(火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