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小麦田间杂草发生规律及控制技术研究

来源 :2006年中—加保护性耕作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小麦田间发生杂草30余种,杂草发生密度较传统耕作增高31.8~42.6%,杂草发生频度增加13.3~31.6%,二年生及多年生杂草发生程度日益严重。杂草普查(踏查和定点观察法),在借鉴加拿大保护性专家的成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化学除草(播后苗前、生长季、收获后)、机械除草(播前、苗期)、人工除草、农业轮作等除草试验研究。试验每个处理三次重复,设对照,随机排列。化学除草在苗期茎叶喷雾用2,4-D丁酯、二甲四氯、护麦、骠马,抑阔宁+骠马、护麦+阔莠克、2,4-D丁酯+骠马除草配伍组合效果比较好,收获后用草甘膦进行秋季灭草效果比较好;机械除草用浅旋+中耕除草效果比较好;机械与化学相结合用浅旋+化学除草及综合除草效果比较好。
其他文献
本试验研究了雾培方式下6-BA与GA3单独或结合使用在不同马铃薯品种间内源激素和生理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除株高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外,不同马铃薯品种在茎粗与叶面积指数表现差异不明显;外源GA3的添加有利于内源IAA、JA和GA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内源ABA的含量;外源6-BA能促进内源ABA含量的提高;GA3与6-BA结合使用后,不利于内源GA的积累.
山西省地形复杂,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中间是一系列彼此相隔的盆地,地势北高南低,全省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000 m左右.全省南北狭长,相跨7个纬度,气候比较复杂.年平均温度4~14℃,从南到北逐渐降低,昼夜温差15~20℃,年降雨量400~600 mm,多集中在7、8、9三个月,日照时数2 400~2 800 h.山西马铃薯主产区在晋北和太行、吕梁两山区,具有得天独厚的马铃薯生产条件,是我国重要
本文利用不同浓度的NaCl对马铃薯5个品种的试管苗进行了20 d胁迫.结果发现: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大西洋试管苗根和茎叶中Na+含量大幅度增加,K+含量基本稳定,Na+/K+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但丙二醛含量增加、质膜透性增大;在0.4%NaCl胁迫下,5个品种的离子吸收和转运能力基本相同,但在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和质膜透性上却存在着差异.
马龙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半山区农业县,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突出的战略地位.马铃薯是马龙县三大粮食作物(水稻、玉米、马铃薯)之一,在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1马龙县马铃薯产业现状,2 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 发展对策。
马铃薯是主要的粮菜饲兼用作物和重要的工业原料,由于它适应性广,高产稳产,营养成份全和产业链长而备受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加工产品呈多样化发展,经济价值不断提高.云南省是我国传统的马铃薯主要产区,常年种植面积30多万hm2,马铃薯产量近500万t."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把它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加以培植,并提出使其成为
本文论述了保护性耕作、保护性农业的内涵及其历史渊源,世界范围内保护性农业发展的动向。结合在黄土高原西部保护性农业研究实践的部分结果,讨论提出了在黄土高原西部发展机械化保护性农业的必要性。剖析了现阶段在黄土高原西部发展保护性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精耕细作的传统观念,资金短缺,农民对保护性农业的技术认识不足以及饲料、肥料和秸秆还田的矛盾。并提出了通过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和示范推广范围和力度在黄土高原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可耕地面积的递减,21世纪人类面临的粮食危机日趋严重,全世界都将面临着粮食安全的问题,而禾谷类作物的生产已逐步达到顶峰.马铃薯是一种目前尚未被有效利用,并且具有很大生产潜力的农作物,它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还有加工产业链长、增产潜力大、分布广、抗旱和耐寒性强、营养价值高、口感好等优点.正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所以,马铃薯生产越来越广泛的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国的冬季种植
本文根据青岛市干旱缺水、水士流失、过度耕翻、焚烧秸秆等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年两作保护性耕作四阶段六环节的发展战略,提出规划建设"沿黄海保护性耕作带"和"平莱保护性耕作带"两大区域,确立以玉米收获还田为重点,突破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环节,分阶段提高技术层级的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对策。
保护性耕作改变了早作区冬小麦种植方式和习惯,本文根据对比试验情况,研究分析了在保护性耕作和传统耕作不同生产条件下,冬小麦种植后土壤水分变化、病虫草害防治、抵御自然灾害、生长发育、生产成本和种植效益等情况。在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区,总结出促进旱作区冬小麦生长发育,提高冬小麦种植效益的关键因素是秸秆覆盖和苗带旋耕播种。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玉米田间发生杂草30余种,杂草发生密度较传统耕作增高31.8~42.6%,农田杂草发生频度增加13.3~31.6%,二年生及多年生杂草发生程度日益严重。杂草普查采取踏查和定点观察法,在借鉴加拿大保护性农业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化学除草(播后苗前、生长季、收获后)、机械除草(播前、苗期)、人工除草、农业轮作等除草方法试验研究。试验每个处理三次重复,设对照,随机排列。化学除草在播后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