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空之喻--由呂格爾詮釋學看「禪與空」之隱喻進路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y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透过运用吕格尔的时间与空间的论点,本论文提出的看法是以一种时间中的叙事计画,继续其任务,在这个时间的轴列之下,每一个叙事都是一次现在与现场的机会可以重新得出诗学的叙事效能,即所谓的具有交织的事件与事件在现下这次的叙事的关系中,重新定出的诗学角度,以情节的交织定出其交错的安排,与交织後所得以形成的变化,在诗学的叙事上,即透过这个交织,使诠释者可以得到预期设计的观众可能有的反应与转折,因此这个交织使叙事得以在此次此地後,将原本己具有的内容,即所谓的在前己具足的模拟一,内含且外表,以进行模拟二的创意部份,发展为模拟三的动态。
其他文献
孟子是重要的士角色身份承担者和士活动践行者,也是重要士理论构建者,在颇成系统的孟子士理论体系中,设计和构建士典范模式无疑是最重要的层面,孟子士典范模式有丰富的意义蕴涵,有独到的理论识见,很有原刨性。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对士典范模式较系统和完整的设计和构建。
慈藏是新罗统一期前后6-7世纪做出卓越贡献的代表性僧侣。因此,《三国遗事》和《海东高僧传》等详细记述了他的活动内容。尤其透过《三国遗事》来看,包括《慈藏定律》在内,《台山五万真身》、《台山月精寺五类圣众》、《前后所将舍利》、《皇龙寺九层木塔》条等凸现了慈藏在唐经历的活动与归国后有关王京和五台山事迹的业绩。同时,日本的天台宗僧侣圆仁于9世纪中叶留下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收录了该时期罗、唐、日三国
本文以蕺山的《学言》和霞谷的《存言》,为文本依据,阐论二人共同关注但又有差异的“性”学思想,以蠡探东亚儒学演进的内在理路,进而反思地域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互动的思想机制。蕺山与霞谷共同体现出来的“圆融”哲学思辨方法,既不偏重某一方面侧面,又不求达固定的、特定的哲学本体,是以更为成熟的思维方式呈显哲学本体“存在”问题,‘从而深刻的推进了哲学思辨在中国和韩国的发展。当然,霞谷贯彻“圆融”哲学方法论未如蕺
今天阅读《墨子》,虽然见识了论辩之森严,但於兼爱与非攻等政治思想的背後,探知关乎人性的一些真知灼见,就有困难。因此,要想像当年「墨翟之言盈天下」的盛况,’的确有难度。碰上这个情况,也许要追问历来解读《墨子》是否有不足之处。研究《墨子》,第一个困难是该书衍文夫章特多,前代学者之校雠卓有成效,後人有幸不再为此而惆怅。第二个困难在於确定墨家思想的学术地位,主因在於没有墨学的承传者,帮助我们认识墨家所独有
言及于此,不难明白,墨者心怀的医疗场域,是以兼爱为核心,是由「聆听」为起始、为主导的对话中建立关系,尤其在医病之间。如此,更深刻地让人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怀情意,塑造人文关怀的医疗场域。笔者主要从事教学的台湾中山医学大学,医学系的教育宗旨即是「医学的目的在救人,医人医病要医心」,这是中山医学大学创办人周汝川博士,从医之理念。墨家立于处于弱势的平民之立场(角度)来与君主进行对话,实则墨家导正君主之天下
在伦理学界,规定人们在不同情形下应该如何去做的伦理原则和律令同教导人们发展某种道德品性的伦理德性一般是截然分开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以幸福为最高目的和善,既指人过得好,又要人做得好,将人的道德品性与具体行为连接起来.而故事作为一种既具有普遍性和可能性又能获得个体性与现实性的媒介,一方面刻画出具有某种道德品性的人以及如何成为这种人,一方面又能表现出具有这种道德品性的人在面对特定情境和挑战下的具体做法
早期弗莱堡时期是海德格尔创造性思想发端的时期,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他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批判性吸收,这种批评表现在对现象学的解释学化.在海德格尔看来,现象学的解释学化并非出于偶然,而有其不可不为之的必然性.胡塞尔在《纯粹现象学与现象哲学的观念》第一卷(《观念Ⅰ》)中阐发了现象学"一切原则之原则":"每一种原初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合法源泉,在直观中原初地……给予我们的东西,只应按如其被给予的那样,而且也只在
本文拟探析饶鲁对《论语》的诠释,以揭示其对朱子思想兼具继承性与批判性的双重特点,显示饶鲁的思想特色及其意义。饶鲁对《论语》的诠释,既有继承阐发朱子学的一面,亦有批判朱子以立己说的一面,饶氏这种诠释方式,奠定了日后朱子学者诠释朱子四书的基本模式。这无疑是朱子学能长期保持一定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当然,饶氏与其他著作的最大差别在于凸显了强烈的自成一家之言的特质。以至于有学者认为,朱子四书与饶氏四书当分别观
首先立足于海外汉学界的中国哲学研究,把它看成是中国哲学世界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可供借鉴的资源。另一方面,把中国哲学的世界化或走向世界看成一个解释学问题,视为在全球化视域中对中国哲学的重新诠释和解读的行为。既然诠释行为,那么根据哲学解释学的观念,诠释视域、作为诠释行为之意义指向的问题意识、构建诠释行为的概念范畴体系、作为诠释“前见”的一般思想观念以及决定着诠释行为
“如是我闻”的字面意义并不是其全部意义。其全部意义需要通过其文字和字面意义而指引出来,需要在佛经的整个语境中并且也在人类生存的整体与境中加以理解和领悟,需要循着文字之踪迹而在整体的存在理解中追踪出来。在这里当然也无法把“如是我闻”的全部意义仅仅通过文字而表达出来,但其基本意思大致可以这样来说:一个有所开悟并追求本真此在的阿难,一个是阿难又不是阿难但姑且可以说成是阿难的人,在对本真生存的追求中,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