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3-IBAC技术在饮用水深度处理中净化效能的研究

来源 :2004年全国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qing5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O3-BAC和O3-IBAC两种处理工艺对南方某水厂滤后水进行深度处理对比实验,研究和探讨了两种处理工艺的净化效能.结果表明,IBAC对原水的净化效果好于BAC,固着微生物的生化活性高于悬浮微生物的生化活性,TTC-脱氢酶活性是研究和描述饮用水固定化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效果的有效参数.
其他文献
安全供水保障技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供水工程的输配水系统的生物稳定性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本文围绕着配水系统中水的生物稳定性问题,从微生物的营养基质出发,对比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生物稳定性控制指标的研究现状,并分别就BDOC(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AOC(生物可同化有机碳)、MAP(可生物利用磷)和TP(总磷)各自的测定方法及工程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单一控制指标很难全面地反映配
水传播疾病和供水管网的水质恶化有很大的关系,城市供水管网的水质恶化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归纳起来为两大类:由出厂水的生物化学不稳定性、较长的停留时间和管道的腐蚀结垢等带来的必然性水质恶化和由交叉连接点的回流等带来的偶然性水质污染.针对这两类管网水质恶化,本文总结得到管网设计及运行中影响管网水质的诸多参数,如在管网设计中确定合理的停留时间、选择适当的管材和内衬、以及尽量减少或避免交叉连接;在管网运行中
饮用水在经管道输送给用户的过程中,由于细菌在管壁上的附着生长形成生物膜.生物膜的存在会降低管网水的生物稳定性,对人类的饮水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研究水在管网运输过程中的生物稳定性就显得十分重要.本实验对来自深圳给水管网中的生物膜样品直接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以较直观的方式展示了给水管网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可大致了解该市供水水质情况,并为粗略评价该市供水水质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研究是近年来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管网中细菌再生长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系统论述了饮用水生物稳定性与其评价指标(AOC与BDOC)间的关系和特性,总结了生物稳定性在制水工艺和给水管网中的变化规律;并就制备生物稳定性饮用水的工艺提出了建议.
本论文通过传统的建立在培养法基础上的细菌分离鉴定方法,对某市给水管网中的管壁生物膜进行了微生物组分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本研究分离得到的真菌、酵母、放线菌、细菌等微生物合计二十二种,其中细菌占绝大多数.所得的细菌里大多数为革兰氏阳性好氧杆菌,也有少量的革兰氏阴性菌和球菌,且绝大多数细菌为非致病菌.研究结果表明,某市供水管网中的水基本处于一个生物稳定的状况.输水系统的水质基本能够满足供水水质的要求.
在饮用水生产中,利用活体生物(如鱼和大型蚤)对源水及出厂水进行在线监测可以有效监控水质变化、防止污染事故.但是在采用氯气消毒的工艺中会有余氯存在,对利用敏感生物(如大型蚤)进行的生物监测结果产生影响.本文讨论采用多物种淡水生物监测仪进行在线监测时,水中余氯的影响及规避的方法。研究发现当水中余氯浓度为0.16 mg/L时,大型蚤24-h存活率是100%,48-h存活率是90%;当余氯达到0.32 m
本文主要从优化消毒的角度介绍优化清水池水力条件的必要性和原理,以及时间停留函数在清水池研究中的应用.根据Froude相似定律,以笔架山示范工程的清水池为原型设计中试模型,并进行不同条件下的示踪实验,证明不同清水池导流板设置的条件对t10/T的影响,并据此建议原型清水池的设计条件.通过对深圳水务集团的若干清水池进行示踪研究,得到各个清水池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和T10/T等参数,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本文论述了扩张管嘴排泥管在水厂中的应用情况.应用表明,扩张管嘴排泥管与普通穿孔排泥管相比,排泥起动快,泥水含水率低,沉淀池中积泥少,排泥周期长,而且节约水厂自用水量.
本文综述汕头市东墩水厂近十年来如何从完善水处理工艺、增强操作技能和加强管理上来提高供水水质。
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一种新型安全氯化消毒工艺——“短时游离氯后转氯胺的顺序消毒工艺”,该工艺综合利用了游离氯消毒灭活微生物迅速彻底,氯胺消毒副产物生产量低的特点,通过氯化消毒技术的组合,安全经济地实现了消毒卫生学和消毒副产物指标的双重控制.本文主要总结了安全氯化消毒工艺在天津市某水厂的中试试验结果.该消毒工艺对细菌总数、HPC、总大肠菌群的控制效果略好于单纯游离氯消毒,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大肠杆菌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