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灭狼毒超低容量液剂防除狼毒效果及对可食牧草安全性研究

来源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5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1362222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四川天然草场应用除草剂43.2%灭狼毒超低容量液剂,采用453.6~583.2g/hm2的剂量,在毒杂草狼毒(Stellerachamaejasme)的现蕾~花期,原液喷施叶面处理,可使受药狼毒的死亡率在90%以上,且对主要的可食牧草莎草科的乌拉苔草(Carexmeyeriana)、木里苔草(Carexmuliensis)、四川蒿草(Kobresiasetchwanensis)和禾本科的羊茅(Festucaovina)、密花早熟禾(Poapachyantha)安全,但对少量分布可食牧草豆科的兰花米口袋(Gueldenstaedtiacoelestes)、锦鸡儿(Caraganasinica)、菊科的北艾(Artemisiavulgaris)、马兰(Kalimerisindica)有明显药害;证明了针对毒杂草型退化草场的恢复治理,必须要考虑天然草场中可食牧草优势种群的安全性,科学用药抑制毒杂草群落,促进主要的可食牧草生长.
其他文献
在亚热带的浙江省双季稻区,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oryzophilusKuschel飞行肌和卵巢的发育随生活史的变化而出现兴衰交替,表现出典型的"卵子发生-飞行共轭"现象(翟保平等,1998).为深入了解激素对该现象的调节机制,本文以稻水象甲越冬代成虫和一代成虫为研究,用保幼激素(JH)类似物烯虫酯(Methoprene,11-甲氧基-3,7,11-三甲基-(2E,4E)-十二碳二烯酸
红火蚁对农业生产、公共安全、人体健康、生态环境都有一定危害,本文介绍了在红火蚁疫情防控方面开展的一系列工作.
转Bt基因水稻能有效地防止螟虫等鳞翅目害虫为害,在可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人们尤其关注转基因水稻对非靶标生物的危害及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威胁.因此,对转Bt基因水稻的稻田蜘蛛和水生动物种群和数量有无影响值得研究.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水稻二化螟已成为四川稻区的优势种,90年代以后二化螟的抗性问题又增加了其防治难度,加剧其危害.本文采用点滴法监测二化螟对5种药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四川大部稻区二化螟对杀虫双、杀虫单产生了中抗至高抗,对三唑磷低抗至中抗,对锐劲特和虫螨克相对敏感.同时开展了抗性治理示范,取得较好效果.
Q型烟粉虱是近年来引起国际上高度重视的一种致害类型,在一些植物上烟粉虱Q型比B型具有更强的生物学优势,而最大的潜在危害性是该生物型对一些化学杀虫剂能够产生很强且稳定的抗性以及交互抗性.Q型烟粉虱被认为起源于地中海地区,近年来不断的向周边国家蔓延.已有研究表明,Q型烟粉虱已入侵中国和美国这些非地中海国家.美国在Q型烟粉虱报道后,立即成立了粉虱特别工作组对Q型烟粉虱入侵采取了一系列的应急措施,来控制Q
本文利用7~8月夏季高温,采用地膜覆盖方法对被枯萎病和黄萎病菌污染的土壤进行消毒处理,以研究高温对土壤传播病菌的杀灭作用,通过温室种植感病品种鄂荆1号以测定其消毒效果,同时分离培养测定土壤的含菌量.结果表明,在气温达到30℃以上时,被地膜覆盖的土壤5~10cm地温可达到55℃左右;经过90天的覆盖,土壤中枯萎病菌含量减少了28.33%,黄萎病菌含量减少81.1%;温室测定结果表明,未经阳光消毒的对
本文通过在四川水稻病虫发生为害具有代表性的天全县和双流县稻区建立水稻病虫综防技术示范区,探索科学防治水稻病虫害的有效途径,验证综防技术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证明在当前病虫发生情况下,对水稻病虫不进行防治产量损失极大,而实施综防技术则效益显著,建议在全省稻区大力推广水稻病虫综防技术.
本文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先进技术,在全省开展农业有害生物疫情普查工作基础上,建立了四川省植物检疫地理信息系统,并将它用于蔗扁蛾、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柑橘溃疡病、柑橘非疫区建设和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审定等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分别进行了5%高渗丁硫克百威EC、20%丁硫克百威EC和5%啶虫脒ME防治抗虫棉田棉蚜,20%哒螨灵WP和2.5%联苯菊酯EC防治抗虫棉田棉叶螨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三种供试农药对棉蚜和两种供试农药对棉叶螨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害虫发生期,以试验剂量喷雾,药后1天的防效达96%以上,药后7天的防治效果仍维持在90%~98%,持效期达7天或7天以上.
从昆山、图门等地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11株放线菌,通过拮抗试验表明No.2对番茄叶霉病菌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初步确定其属于链霉菌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