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增强学生中西医结合能力

来源 :第四届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p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并存的必然结果,是科学发展和科学研究走向交叉、综合、系统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方面,就如何精选《医学统计学》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中西医结合能力,进行了初步探讨。
其他文献
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在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特殊情况下形成的医学思想和医学体系。为了解福建省中西医结合从业人员的现状,包括队伍结构、人员素质、年龄分布、在各医疗机构中发挥的作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难等,组织开展全省中西医结合从业人员现状调查,为进一步做好学会组织建设,提高全省中西医结合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政府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政策提供参考。本次调查以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设计为两个部
就业指导工作,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指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社会职业的性质、特点、要求和职业可能性,并做出正确的判断。引导大学生把个人具备的条件与职业因素恰当地联系起来,加以合理的组合,做出合理的选择,形成切实可行的职业需要。通过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的分析,阐述了通过就业指导,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的现实问题。
目前高校中西医结合教育在课程体系方面采用“中西医一体化教学”模式,这样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讨了如何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以及教学潜能,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指出职前教育不充分、职后培养欠规范管理、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缺乏等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并从强化教师的专业化自主意识、健全和规范培训进修方案这两个方面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教师专业化成长对策。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当前的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剖析了目前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切入点,以激励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核心,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以着力塑造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多方位培养体系。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中西医结合护理,但其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并由于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发展较缓慢,本文从教材、师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临床教学基地五个方面阐述了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随着生活方式和水平的不断改变,人类正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健康问题,现代医学也面临着新挑战,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凸显其重要性。在《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过程中,贯穿人文素养教育,是切实可行,也是行之有效的,对培养新时期具有高度人文情怀的合格的儿科医师有重要意义。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有关理论与方法,研究女性独特的生理、病理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它融汇了较为抽象的中医理论和较为形象的西医妇产科学。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了创新教育模式的初步尝试。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文章简要阐述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中西医结合点的问题,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以期丰富中西医结合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方针虽已提出约半个世纪,但今天仍在承受追问和质疑。本文提出必须立足中医,开展中西医结合,并从“中西医结合为何要立足中医”以及“如何立足中医,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进行深入阐述。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一门与手术联系紧密的临床科学,也与解剖学、生理学等各基础学科,以及内科、外科、儿科等各临床学科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门课内容较抽象,单靠传统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将书本上的内容与具体的医疗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分析在中西医结合妇产科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利与弊,指出多媒体教学的适当应用不仅使妇产科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