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造影剂在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中的特点及应用价值

来源 :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2016、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影像技术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rong1973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造影剂在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中的特点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将我院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间进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的3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组和B组各150例,A组患者使用优维显(碘普罗胺,一种新型非离子型低渗性造影剂)进行造影, B组患者使用碘化油注射液进行造影,观察两组患者获得的影像质量、毒副反应、造影效果等特点. 结果 研究A组造影图像优良率为89.33%(134/150),研究B组为98.88%(148/15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性、腹痛、呕吐、胸闷、造影剂逆流等不良副反应,其中研究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6%(4/49),研究B组为16.33%(8/4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优维显和碘化油造影成像效果比较有差异,碘化油成像优于优维显,优维显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临床可以根据不同的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的造影剂.
其他文献
目的:在长期的手术实践中结合解剖研究,探讨本手术中影响踝关节及距下关节稳定的因素,探索保持踝关节及距下关节稳定的方法方法:2013年9月至2015年7月,本研究共纳入病例98例,其中男性89例,女性9例,单侧94例,双侧4例,均为涉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患者年龄为19-57岁,平均年龄37岁,手术时机的选择一般于伤后10-14天进行。随访时间术后6个月到22个月。
目的:探讨胸脐皮瓣移植修复前足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足脱套伤患者21例,男8例,女13例;年龄15~50岁,平均年龄35岁。对21例患者均采用胸脐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
骨关节炎不仅是软骨的退变,还是骨的病变过程。软骨下骨的改变已经成为骨关节炎病变的重要标志之一。动物实验研究已证实,软骨下骨病变可先于软骨的退变,直接导致或促进骨关节炎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目的通过3D打印脊椎1:1精准模型进行术前规划,通过自制模块形手术导板指导术中植钉,对该项技术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价。方法本组病例为2015年3月~2015年7月期间于我科接受应用该技术手术治疗的12例患者,自制模块形手术导板共26个,植入椎弓根钉共56枚,颈椎手术导板2个,植入颈椎椎弓根钉8枚,腰椎手术导板16个,植入腰椎椎弓根钉32枚,胸椎手术导板8个,植入胸椎椎弓根钉16枚,1、对患者行C
目的:对O形臂导航辅助下置钉、C形臂辅助下经皮置钉与开放手术常规技术三种方式置入胸腰椎经椎弓根螺钉的手术时间、术后螺钉位置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定量分析,比较三种方式的优缺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后踝上皮瓣的解剖特点,总结后踝上皮瓣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为后踝上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8例成人下肢标本,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胫后动脉在小腿下段内侧的皮穿支情况,及其与腓肠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周围血管链及腘窝外侧皮动脉间吻合情况。用游标卡尺测量腘窝外侧皮动脉的长度及直径,并行统计分析。
目的观察应用吻合血管足内侧皮瓣修复手部相应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解剖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以足底内侧血管为主干,带其主干支及足内侧区皮穿支构成足底内侧非负重区、足内侧区双叶皮瓣,游离移植同时修复手或手指两处皮肤缺损。
目的:评价应用医护协作模式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二级预防的效果,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二级预防的干预策略。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天津医院某老年骨科住院的骨折患者211例,将同意接受二级预防干预的109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将不同意接受二级预防干预的10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接受常规的骨质疏松预防、骨密度检测,抗骨质疏松治疗和健康宣教。
目的探讨应用小腿内侧游离皮瓣修复足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组l8例,均为足部无血运且合并软组织大块缺损,根据创伤部位、创面大小均选用小腿内侧皮瓣,皮瓣面积最小为7cm×6cm,最大为20cm×13cm.
目的:通过对128例病例统计,列出常用手术方法,并通过比较得出不同方法的使用频率及结果优劣。方法:按动力、伤因、神经损伤部位、神经损伤数及有无肌腱移植,进行列表统计,找出规律,并强调了转移肌腱的方向与拇短展肌方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