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契丹-辽琵琶的音乐图像学研究

来源 :中国音乐图像学学会第二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q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相关契丹-辽时期遗存琵琶伎乐飞天浮雕、出土壁画、文物的研究,可以看出契丹-辽时期琵琶主要以四弦曲项琵琶、五弦曲项琵琶的应用为主;“弃拨手弹”的演奏方式上也开始初步应用;琵琶品、相的出现,足以证明琵琶在契丹-辽时期发展迅速。演奏水平的提高,以及契丹-辽这一时期与宋代宫廷音乐及民间音乐的频繁交流,促使中原地区民间音乐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契丹-辽音乐的兴旺。通过对相关契丹-辽时期遗存琵琶伎乐飞天浮雕、出土壁画、文物的研究,可以高度还原契丹-辽时期琵琶琴身为梨形直颈的基本形态,其形制以四弦曲项琵琶、五弦琵琶为主。“弃拨手弹”演奏方式的初步应用,解放了以往被拨片束缚的右手,在演奏速度和演奏技法上均优于用拨片演奏。琵琶品、相的出现,证明琵琶在契丹-辽时期发展逐渐完善,演奏伎艺达到了一定水平。持琴方式的不同,一方面可能与外界环境、表演场合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不同时期琵琶持琴方式的过渡形态。特别基于契丹-辽“书禁甚严”、相关琵琶形态的文献记载不足的境遇下,本文采用音乐图像学研究方法,结合文献史料,可以直观形象地对契丹-辽时期琵琶基本形制、演奏技法、持琴方式等有所了解,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契丹-辽时期的琵琶音乐文化研究提供有力佐证。
其他文献
现实题材的电影都是取材于生活,也就表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真实事件的电影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好故事、高质量的现实题材电影更容易吸引观众.韩国出现多元化创作局面
韩国电影在二十一世纪前后开始飞速发展,逐渐出现引领亚洲电影风潮的面貌,无论是从剧本构思、导演技巧、后期制作、演员演技等来说,都值得中国电影人学习.尤其是对于人物的构
李玉的电影《观音山》(2010)中的伤痛起源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本文想围绕隐藏在《观音山》中空间象征性的因素来解读这部电影。通过这个解读的过程,会发现这个象征性的因素
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跨身份叙事"的新概念,这是因为人们听过读过见过的世界上,很多的故事都与"改变身份问题"有关.在电影文本中也是如此.而处理此类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最终都
《牛铃之声》,是韩国导演李忠烈花费三年时间拍摄的一部"老人与牛"的纪实影片.通过对于老人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态度的展示,唤起了人们对生活价值的反思与探求,让人们看到了现代
文章介绍了沧源崖画宗教性、世俗性舞蹈图像呈现的史前舞蹈类型及其象征意蕴,阐述了沧源崖画舞蹈图像反映的史前舞蹈的特点及其象征意蕴,即舞蹈者多佩戴羽饰,且上肢舞姿特别丰富
研究阐明:对石窟壁画乐器图像的研究,意义并不在于简单地去论评其是真或是假,更不能不经过考察,直接像物质性的乐器一样加以引用;不能将石窟壁画乐器的认识脱离宗教的母体,要将乐器
文章介绍了数字化音乐图像,包括胶片摄影技术的音乐图像、摄影与数字音频技术相结合的音乐图像等,并探讨了数字化音乐图像的拍摄理论。
太空影像成为中国影像越来越重要的类型,其中涉及音乐的部分,更是至为珍贵的太空音乐图像材料,其在认识太空音乐的存在与发展、太空音乐的传播与应用、人类在太空的音乐生活等许
文章介绍了绘画音乐性的基本定义与功能,阐述了绘画音乐性的表现方式,有移情与想象功能的表现方式和联觉功能的表现方式,最后,就绘画音乐性的作品呈现方式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