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梗塞死亡病例

来源 :第二届全国心血管重症疑难病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k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栓塞的诊断特点是指栓塞物经静脉嵌塞至肺动脉及其分支,阻碍血流供应即引起的疫病。99%的栓子为血栓性质,也称为肺血栓栓塞症。本文介绍了一例肺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经过。对高度疑诊PTE的患者要进一步检查心脏彩超和螺旋CT肺动脉造影,绝大部分可确诊。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一例以面部浮肿为主要表现的渗出缩窄性心包炎患者的检查、临床诊断及诊疗过程,并从肿瘤性、结核性、结缔组织疾病等方面探讨了该患者心包积液及心包缩窄的原因。分析指出这是一例高度疑似结核性心包炎的病例,但手术时心包活检病理结果未能证实。
本文介绍了一例左、右束支阻滞两种型室速患者的临床资料,该患者诱发出室速频率快,一般状态差,心脏大,左、右束支电位均未能记录到,对于判断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BBRVT)是一缺憾。但通过临床及电生理现象的分析,依然确诊为BBRVT。
左室室壁瘤伴多源室速及房扑发作会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导致患者碎死,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往因多源室速的复杂性和术中定位困难曾被视为手术禁忌症。本例患者经术前电生理检查明确了右房房扑和左室侧后壁及室间隔下部起源的多源室速,局限手术的范围。术中根据电生理标测的结果一并做了房扑的术中右房峡部消融,使患者的复杂心律失常得到根治,围术期平顺过渡,预后良好。提示室壁瘤合并复杂心律失常的患者可经电生理定位却术中切
本文介绍了一例心力衰竭、消瘦、黄疸、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并从心力衰竭、乏力的角度来分析,结合食欲减退和黄疸,格雷夫斯病诊断明确,临床上表现为淡漠型甲亢。该病人用丙硫氧嘧啶治疗3个月后复查,自我感觉良好,黄疸消失,未再发生心力衰竭。
由于药物涂层支架内皮化延迟,极少数病人在术后一年左右在停用氯吡格雷后数日或几周内发生支架内迟发性血栓形成。本文现报道1例药物支架内迟发性血栓形成的病例。本例患者接近两年后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非常少见,分析可能存在以下原因:1.本例患者术后门诊自行停服氯吡格雷,因此抗血小板强度不够;2.生活方式不当,患者术后继续嗜烟嗜酒,运动强度大,研究表明吸烟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和血小板凝集性,并损害血管内皮功能。
冠脉穿孔发生率虽低,但后果危险,死亡率高。本文介绍了PCI术中前降支穿孔致左主干和主动脉严重夹层及左主干闭塞的救治情况。本例发生的冠脉穿孔由于属于非透壁性穿孔,故未发生心包积液和心包填塞。术后长期随访,病人未出现主动脉夹层和心梗,表明残余的小量穿孔是可以自行闭合的。术后的发热,咳嗽,咯血症状可能是降主动脉夹层导致的小面积肺梗。
本文介绍了一例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诊疗过程等内容,明确诊断为:结缔组织病、肺动脉高压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提出要加强监护,防止感染,降低肺动脉高压,必要时行干细胞移植术。
本文介绍了一例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的扩张型心肌病相的患者的病历资料、体格检查、诊断分析及相关治疗经过。指出在临床上,肥厚型心肌病向扩张型心肌病相移行过程中可出现持续性乳酸脱氢酶增高,心电图呈进行性改变,原有Q波消失,以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常进行性加重,对此用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时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
本文介绍了一例发热、咳嗽、胸闷乏力6天患者的病历资料,通过体征描述与辅助检查,初步诊断为急性心包炎,通过药物治疗、抗感染治疗,最终行心包开窗引流术。
本文结合病人的病史,高血压家族史,及系统辅助检查,可排除肾性、内分泌性如甲状腺、肾上腺性、高钙血症等,及主动脉狭窄,神经性疾病等继发性高血压因素,诊断原发性高血压,高心病,左心功能不全,CAG排除冠心病,心绞痛为高血压心肌肥厚缺血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