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山丘所藏中国瓷器研究

来源 :2016-2017年北京大学美术史博士生国际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nxj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樱桃山丘是一座位于美国纽约州首府奥尔巴尼市的三层建筑.1747年到1963年,该建筑为荷兰移民后裔范伦塞勒家族(Van Rensselaer)的住宅.范伦塞勒家族在此地生活了近五代人,该家族有很好的保存前代人遗物的习惯.因此,樱桃山丘藏有大量的装饰艺术品、家具、丝织品、手工艺品,以及与家族收藏相关的记录.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樱桃山丘收藏的三百件中国瓷器.樱桃山丘收藏陶瓷的时期正好是美国从中国大量进口瓷器的时期,也是广州加彩瓷器贸易的高峰期.一方面,范伦塞勒家族的收藏跟随了美国大众消费者对中国陶瓷的兴趣潮流;另一方面,他们在收藏陶瓷的数量和质量上具有独特性.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和家族成员作为传教士在中国生活的经历有关,也和他们在殖民地期间作为一个上层家族的身份经历有联系.樱桃山丘收藏的中国陶瓷跨越东西方文化,融合了中国的陶瓷技术和西方消费者的审美,呈现出独特的特征.本文以笔者实地考察所获得的大量一手资料为基础,回顾中美瓷器贸易史,论述范伦塞勒家族的中国瓷器收藏史,并将樱桃山丘收藏的瓷器与美国东海岸的其他收藏进行简要对比,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分析樱桃山丘的中国瓷器.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期刊编辑的工作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伴随无纸化办公的推进,大部分的编辑出版工作可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随时随地完成.本文主要介绍TeamViewer为主的几种常见软件在期刊编辑工作中的便捷应用,针对当前期刊编辑部在移动办公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结合编辑部实际工作实践以探讨远程桌面的便捷运用.相对于传统的文件传输方式,远程桌面具有简便、快捷等优势,可以大大提高期刊编辑的工作效率,
初审工作是编辑工作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对后续出版工作影响巨大.初审工作的专业与否不仅会影响期刊声誉,还决定期刊办刊质量.本文从责编多年工作经验出发,对初审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就如何做好初审工作提出了可改进的方法.
作为“三大评价”平台之一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出版的系列刊物,在学界和业界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崇高的地位.以2019年人大书报资料中心《新闻与传播》为研究对象,对其栏目设置、发文数量、文章主题、原发刊物等进行量化分析,认为其既注重学科属性,又积极回应现实诉求;选文不拘属地、职级、形式等,以质取胜,广开门路,视野开阔.《新闻与传播》较好地实现了选稿“五平衡原则”.
人工智能技术与编辑出版的融合发展是目前出版业的研究热点.其对于编辑出版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提升工作效率、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提升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力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也会导致传统编辑出版岗位需求量降低、对编辑出版从业者提出更高的职业要求,以及面临著作权、隐私权和科技伦理安全风险.学术期刊从业人员应该将眼光放长远一些,积极接纳新技术带来的变化,转变传统编辑出版思
当前,科技期刊移动端服务中的短视频应用,呈现出多平台投放、题材广泛、形式多元的整体状态.考察实践情况可以发现,短视频发挥了提升信息传递效率和增强出版效果、实现专业群体与大众领域双重公关的现实作用,并表现出兼容信息传递与仪式性功能、理性与情感功能、专业传播与大众传播功能,适应碎片化场景的独特机制,其潜力有待开发.短视频的应用预示了有着深厚印刷文化传统的科技期刊发展为兼具多种传播手段的融媒体知识服务平
伴随经济“新常态”和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中文学术期刊必将担负自己的学术使命和责任.本文以《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为例,介绍本刊接收国内本专业优质稿源的方法,包括选择合适的方向和内容进行选题策划,借助学会专家进行约稿、组稿,优秀审稿团队把控稿件质量,规范编辑加工流程确保稿件刊出质量和速度等,并与业内科技期刊同行进行交流商榷,以期有助于共同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
移动办公作为一种高效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工作模式,可以成为传统办公方式的主要补充手段.在医学期刊社应用移动办公具有较高可行性,它能起到消除协同办公的地域性、空间性限制,提升员工自主意识和积极性的作用,并有效提高出版时效,解决信息孤岛问题,降低通勤风险.同时有利于加强期刊社与编委会成员、审稿专家的联系,高效服务作者,更好地推动期刊社以服务为导向,灵活调整办刊策略及方式,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但是移动办公
喜龙仁(Osvald Sirén)是西方研究中国艺术的先驱,他的中国绘画研究对后辈中国艺术史学者影响深远.喜龙仁在介入中国艺术研究之前,已是一位成果斐然且颇负盛名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史学者.他的研究方法深受当时风靡于西方艺术史学界的形式观念的影响.他在学术兴趣转向的过程中,将研究西方古典绘画的方法转化至中国绘画研究中,并随着自身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了一套基于中国绘画“表现性”观念的理论框架.本文旨在
随着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视,相应保护项目的认定和行动也在持续推进之中.作为佛教、道教和民间宗教仪式活动一部分的宗教画也被纳入了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其中的代表性事件是:2014年11月11日,水陆画被国务院认定为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活态传承原则,深入到传承人群体中去调查研究水陆画的创作生态和发展脉络.本文拟从水陆画的创作群体、技法体系的变迁、传
修复中的真实性问题最早可追溯到古典时期,普鲁塔克记载了著名“忒修斯之船”的故事.15世纪,古典时期的艺术品被重新发现,艺术品市场上同时出现了原作、古代复制品、近期复制品和赝品,原作较之其他具有了某种特殊的价值,即现代意义上真实性的萌芽.18世纪,温克尔曼出于对古希腊艺术品的极度推崇,将后期添加与原作区分开,材料真实性的概念由此悄然诞生.19世纪,以维奥莱·勒·杜克为代表的风格式修复认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