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层随太阳活动变化的特征研究

来源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eiyong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t is well established that solar X-rays and extreme ultraviolet(EUV) radiations are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middle-and low-latitude ionosphere via ionizing the upper atmosphere.These solar radiations are known to have different period variations(e.G.,Lundstedt et al.,2005),especially the well-known solar cycle variations.As a result,many parameters of the ionosphere are subjected to solar activity effects as well as diurnal,seasonal,and spatial variations.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parameters of the Earths ionosphere,such as the critical frequency (foF2),the peak electron density of the F region(NmF2),and the 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are strongly controlled by solar activity in a rather complicated way(e.G.,Adler et al.,1997;Balan et al.,1994,1996;Bilitza,2000;Huang and Cheng,1995;Kane,1992,2003;Kouris et al.,1998;Kuznetsov et al.,1998;Lei et al.,2005;Liu et al.,2003;Liu et al.,2004a,2004b,2006;Mikhailov and Mikhailov,1995a,b;Pancheva and Mukhtarov,1998;Rao and Rao,1969;Richards,2001;Richards et al.,1994b;Rishbeth,1993;Sethi et al.,2002;Sojka et al.,2006;Su et al.,1999).Considerabl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understanding the solar activity effects of the ionospheric parameters.In this brief report,we will focus on four points:(1)Solar proxies;(2)solar activity effects of ionospheric parameters,such as NmF2,hmF2 and TEC;(3)solar activity effects of topside plasma density and compositions;and (4) the ionosphere under extreme conditions.
其他文献
从水库的兴建角度出发,针对目前中国北方流域干旱缺水的状况,结合中短期气象预报系统和洪水预报系统,最终利用水文预报的预见期,不增加水库工程投资,不增加上下游和工程风险的前提下,在汛期实施风险调度。以此发挥水库在洪水资源化调度中作用,解决好防洪与蓄水的矛盾。
本文利用NOAA HYSPLIT-4水汽轨迹模型及1948~2003年NCAR/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夏季的平均水汽输送通量和轨迹。结果表明,华北夏季水汽轨迹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50s至1970s,华北地区850hPa上的水汽主要是从南方输送来的,从1970s开始水汽输送方向变以偏西为主,1980s至今则以西北为主。另外华北地区在1960-1964年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通量存在最
过去20a,中国大部分地区增暖趋势非常显著,各地粮食产量波动较大。为了区分气候变暖对我国不同地区粮食产量的影响,利用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4-2003年的数据和同期年平均温度的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区温度变化、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以及播种面积变化与粮食总产的关系。结果表明,以温度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粮食总产增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粮食总产增加有一定抑制
本文根据京津地区儿童呼吸系三种常见疾病(感冒、气管炎、肺炎)发病与环境气象条件的可能联系,发现气温、气温日较差、风速等气象要素与疾病发病率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依此,采用岭回归技术,建立了医疗气象预报模式。并开发了每日医疗气象滚动预报软件平台,可用于日常业务预报值班。
根据华北地区7个观测站物候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1963-1996年及北京1963-2005年物候春季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的物候春季有明显提早来临的趋势,而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本地区近40年来冬春季气温的明显上升。其中1963-1996年间华北地区1-3月及4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上升了2.3℃与1.7℃,物候春季起止日期分别提前了9d和4d,因而使得春季长度也延长5d;北京
本文利用NCEP/NCAR 1948-2005年全球再分析资料计算了东亚地区夏季整层和分层大气水汽输送通量,分析了东亚地区夏季大气水汽输送整体和垂直分布的结构特征,并通过分层EOF分解,揭示了近50年来东亚地区夏季大气水汽输送在不同层次的空间主要变化模态以及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东亚地区上空夏季水汽输送存在着倾斜的现象,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流辐合区有南移的趋势。EOF分析表明,东亚地区夏季水汽输送
科学技术的普及是科技进步的重要领域,是提高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科技兴农”的一项战略任务。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综合力的开发、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新一代农民的培养,都需要加强农村气象科普工作,以提高农村和农民应用气象信息和主动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为出发点,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振兴农村经济为目的。气象事业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防灾减灾服务,尤其是
以沈阳和海口探空站的1961~2005年探空资料为基础,对此资料进行了分段线性插补工作:同时基于大气总能量及其各种大气能量形式的表达式,在合并、简化的前提下计算了沈阳和海口探空站的逐年大气总能量。研究结果表明,海口的大气总能量明显高于沈阳的大气总能量,大约要高出9.4%;两地大气总能量时间序列的相关性较好;两地逐年的大气总能量最多年份比最少年份仅多出1.28~1.52%,在平均值附近变化,能量基本
文章介绍了利用风云二号卫星业务遥测信号监测电离层闪烁的原理及方法,并介绍了我们开发的电离层闪烁监测仪的工作原理,该仪器用于实时监测分析风云二号卫星信号因电离层而造成的幅度闪烁和相位闪烁。风云二号遥测信号是一个1.7GHz的调相信号,其发射振幅稳定,负载的信号精确可知,在中国及周边地区可以被用来进行电离层闪烁监测研究。由于风云二号是静止卫星,其监测结果将不存在卫星运动所附带的变化,容易将时间和空间变
本文在考虑背景风场以及大气耗散的条件下,建立了三维内重力波传输函数数值模式。然后分析了300km高度三维传输函数在频率波数域的特性,并以近地面单位脉冲点源为激发源,得到了内重力波在三维空间中的时空分布。最后讨论了不同时空尺度地而方波源激发的内重力波在电离层高度的能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对内重力波而言,背景大气相当于一个带通滤波器,只有波动周期和波数分别在约15~30min和约200~40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