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增压阀动态特性的仿真研究

来源 :第八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edge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增压阀的工作原理和受力情况,建立了增压阀的动态微分方程;借助MATLAB/Simulink软件对增压阀各腔室进行动态仿真,得到了活塞位移曲线、增压腔压力变化曲线和气罐充填压力变化曲线等,为增压阀选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总结2014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展出的纺纱新设备的性能特点,重点对粗细联、细络联技术、集体落纱细纱长车、喷气涡流纺纱机、转杯纺纱机、智能落纱小车等新设备、新技术进行了性能方面的汇总.研究指出:本届展会参展的纺机设备自动化比重加大,自动化水平整体上有明显提升,功能性、成套性产品明显增多,自动化产品更着眼于设备的全流程自动化控制,清梳联、粗细络联设备的参展比例明显提高,带自动落纱
细纱工序是成纱的最后一道工序,在细纱机上加强和改善牵伸过程中对纤维的有效控制,降低纺纱过程中产生的附加不匀就显得更重要、更直接、更有效。文中分析了细纱工序罗拉对成纱条干水平的影响因素,包括罗拉弯曲、罗拉偏心、罗拉扭振、罗拉磨损等。在FA506细纱机上对JC60S品种,进行各种影响因素试验,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探讨如何在罗拉方面提高成纱条干水平.笔者认为:为防止罗拉弯曲、偏心,在罗拉安装调试及
汉中地区近代枕顶绣图形的题材广泛、造型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透过汉中近代枕顶绣图形反映出了汉中民众朴素却又真切的生活、体现出当地纯真自然的民风、民俗.本文以实物资料为主,配合文献资料对汉中近代枕顶绣图形艺术进行地域性研究,并且运用美术学中的造型艺术理论对汉中近代枕顶绣图形加以分析,从而深层次挖掘汉中近代枕顶绣图形的文化内涵.
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向大而强的方向发展,棉纺织行业的各级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在纺纱技术及纺专器材更新上探索新的途径.细纱工序的关键就在于选择适应于生产击求的新型纺专器材,而对于50年代的细纱机而言,配套的纺专器材很少或儿乎没有,为了提升纱线内在质量,今年10月份以来,西安四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在C14.5品种上,通过对下销的安装方法进行改进来提升纱线内在质量,并取得了
零疵布是下机坯布经过整修后,布面上还存在一些难以修织的疵点,这些疵点留在布面上对后道印染有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坯布厂自行剪除.国标规定20米以下的坯布为零疵布,零疵布对入库有很大的影响.鉴于中长品种多为有梭织造,产生疵点的几率相对高一些,故提出验布工根据布面质量,对突发性或连续性疵点及时填写疵点追踪单,及时反馈到前工序,减少疵点的再次产生;验布工推落布车,换元宝车时应轻推轻换,避免碰破洞造成的开剪
介绍竹节纱的生产要点,其工艺流程包括:A002A型抓棉机→A006B型混棉机→A036C型开棉机→A092型双棉箱给棉机→A076型单打手成卷机→A186型梳棉机→FA322单道并条机→A454粗纱机→FA502型细纱机→1332M型络筒机。针对在竹节处易形成强力弱环的特点,从优选原料、捻度、速度等方面入手.对竹节参数进行合理分析配置,避开布面龟斑的形成.
总结纯涤纶特细号纱在并粗工序的生产要点.通过优选原料,合理配置并条牵伸分配,优选粗纱捻系数,控制粗纱伸长率,加强操作及质量管理,严格控制温湿度,使T5.9特细号纱质量稳定,满足了产品开发的要求.
本文通过NFX9865免处理胶辊与公司以前使用的胶辊在涤粘S捻品种上的成纱质量与耐磨性进行对比分析,对胶辊的制作、使用保养等方面进行了的简要论述。笔者认为,胶辊选型原则,各企业应根据企业实际综合考虑,将试用、积累乃至推广全盘考虑,不能言目大面积使用;胶辊制作是质量的基础,胶辊优良的制作工艺也是关键环节,不同的胶辊应对应不同的制作工艺;试验对比是选用适用胶辊的依据,对于不同的品种待用胶辊必须经过严格
棉结不仅直接影响纱线的成纱质量,外观特征、牵伸过程中纤维的运动,而且还影响染整加工及纺纱织造过程的连续性.尤其是在后加工过程中棉结不以去除,常会造染色不匀、白星等,并最终影响织物外观.因此,准确掌握纺纱过程中棉结的产生及分布状况,并相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棉结数量,提高成纱质量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棉结基本可分为纤维棉结、带籽屑棉结和假性棉结。通常控制成纱棉结的重点是控制好清梳联棉结的增加,发挥梳棉
为有效缓解能源危机以及环境污染,压缩空气动力发动机(气动发动机)已经被广泛学习研究.本文设计了一种单缸气动发动机.作为有效完成气动发动机性能优化研究的基础,本文建立了气动发动机正常工作过程的基本数学模型.为了验证这一基本数学模型,本文通过计算机实现了缸内压力值变化的仿真以及相应的验证实验,并且实验结果与计算机仿真结果相吻合,从而证明本文建立的数学模型是正确的.由于一些实验条件因素不可忽略,实验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