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沼泽源酚铁配合物的光化学稳定性及其环境意义

来源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g1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但在氧化环境中铁的溶解度不高,使得铁成为海洋中关键限制性营养元素(Martin,1988).海洋中的铁主要来自陆地,包括河流输运、大气尘降、冰川运移和海岸侵蚀等多种传输途径.笔者选取了与铁结合能力较强的泥炭沼泽源酚酸(没食子酸)作为试验对象,利用氙灯光反应体系,分别在不同pH、不同酚铁比条件下,研究了相应配合物体系的光化学稳定性。同时,还利用对照试验,研究了其他泥炭沼泽源酚酸对铁—没食子酸光反应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8.0、酚(没食子酸)铁比为1:10的光照体系中,酚酸对铁的保护能力发生了明显的下降,其中反应th到2h之间,可溶铁浓度从100%降低至低于检出限。
其他文献
随着全国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的实施,地方性的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也已展开,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主要包括资源产业布局、砂石黏土矿矿产资源整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发展绿色矿业以及矿业权设置这几个方面.
蛇绿岩是大洋岩石圈的残片,对于板块构造和洋底扩张等事件具有重要意义.以蛇绿岩作为缝合带进行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当前的主流学术观点,而特提斯造山带则是经典的代表地区.整个土耳其位于特提斯造山带之中,土耳其境内分布有大量的侏罗纪和白垩纪蛇绿岩或蛇绿混杂岩,从北到南依次是:Pontide蛇绿岩带、Anatolian蛇绿岩带、Tauride蛇绿岩带、南东Anatolian蛇绿岩带和peri-Aribian蛇绿
年代学研究显示,分布在阿克秋兹地区的变质杂岩、蛇绿岩中的辉长岩、未变形的火山岩具有不同的锆石年龄,这说明阿克秋兹地体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前寒武纪陆块,而是由一系列构造岩片组成,这些构造岩片包括元古代的陆块和早古生代蛇绿岩。片麻岩中包裹的石榴角闪岩是榴辉岩退变产物,其峰期变质时代显示这些岩石在早奥陶世发生高级变质作用。榴辉岩的形成指示了由于洋壳俯冲而导致北天山微陆块边缘被带入俯冲带而发生高压变质,由花岗
角闪岩中~1.0Ga的岩浆锆石年龄是该区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岩浆作用事件,也将该区Rodinia超大陆演化事件作用时限回推至~1.0Ga前,同时更重要的是为后续的合作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引路作用。
"一带一路"沿线铝土矿查明储量48.3×108t,约占世界铝土矿储量的17%,主要分布于越南、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6个国家,老挝、土耳其、柬埔寨等国亦有重要铝土矿分布.“一带一路”沿线铝土矿资源较为丰富,总体勘查程度不高,铝土矿潜在资源量约174×108t,约占全球铝土矿潜在资源量的26%,主要分布在印度、越南、中国、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印度、俄罗斯是
湿地生态系统是仅次于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碳库,作为湿地的主要类型,泥炭地仅占陆地面积的3%,却储存了455~612PgC,相当于世界土壤碳库的三分之一(Gorham,1991).以往对泥炭地CH4排放的观测研究主要集中在低海拔地区的泥炭地,对青藏高原地区的高寒泥炭地的研究仍然较少.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扰动,这些泥炭地的30%以上都发生了退化。加强对这些泥炭地CH4排放的观测研究,将能为中国泥炭湿地
在华南埃迪卡拉纪地层中,产出了举世闻名的大型-超大型海相磷块岩矿床.尽管经过多年研究,目前对大规模成磷作用的机理仍然存在争议.研究表明,海水中磷酸盐的最终沉淀需要经过高度富集才可实现.笔者对贵州瓮安陡山沱组含磷地层及其中的海绿石进行了研究。初步观察表明,在磷矿层下部砂岩及部分磷块岩中局部层位含大量海绿石矿物,这些矿物呈浅绿色,为极细小片状矿物集合体,主要以胶结物形式充填于陆源碎屑颗粒和砂级磷质颗粒
在华南广泛分布的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海相磷块岩中,磷质叠层石是一种相对较少但通常品位较高的重要矿石类型,其研究对于判断磷块岩的沉积环境、探索生物成磷作用以及探讨这一重大转折期环境变化和生命协同演化过程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对磷质叠层石的类型、物质组分及分布、结构、特殊构造现象以及微生物化石等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察和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陡山沱组磷质叠层石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和微生物作用。
碳酸盐岩的风化作用是岩溶地区最基本和最常见的地质地球化学作用,也是岩溶环境中岩-土-水大气-生物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和元素表生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受到世界各地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微生物在碳酸盐岩风化作用过程中的作用却长期受到忽视.笔者采集于贵州典型喀斯特环境(南江大峡谷)的白云岩和石灰岩,采用构建克隆文库与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的非培养方法研究碳酸盐岩表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结
农业土壤有机碳(SOC)和氮(N)含量是评价其土壤质量,以及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关键性指标.通常情况下,当自然土壤经改造成为农业土壤后,SOC和N含量表现为降低趋势.在相对稳定的耕种制度下,农业土壤的SOC、N含量,及其碳氮比将维持在一定的稳定状态中.笔者在2010-2014年间在全省收集了1200余件水田和旱地表层土壤样品(0-20cm)。同时,从以往的文献里提取了农业土壤碳氮含量数据,并将其归并为